我的教育梦
肥东三中罗冬梅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梦想。
梦想是一个美好的词语,而我们所正在从事的这个职业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梦想——因为我们的工作的全部目的,正是为了孕育出那无数个小小的梦想,用我们细心的呵护和浇灌去哺育它们成长。
是为了让那些孩子脑中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成为中国大地上生龙活虎的现实。
不可否认,教育应该需要丰富的经验,也需要娴熟的技巧,但更需要的,是热爱与激情。
这样一份几十年甚至一生不变的热爱与激情从哪里来?只能来自于深深植根于我们内心的梦想。
我想,教育的梦想,就是要让今天这些稚嫩的孩童,明天能够成为怀揣着理想,自信、乐观、自由地站立在这片土地上的公民。
我们在一片土地上播下种子,我们在这块土地上付出我们的辛勤和汗水,看着树木和青草、鲜花和绿叶向着四面八方疯长。
而开启这一切的,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教育者。
这,是属于教育的光荣。
一个真正的梦想,能够给人的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坚持。
而教育作为许多人共同的梦想,这种坚持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更是一种传承。
在这条薪火相传的道路上,有许多值得我满怀敬意的名
字,是他们开启了这条光荣的追梦之路。
在这里,在所有那些足够令我仰望的身影中,我必须要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一个让我感动并且尊敬的人——卢安克。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
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
如果没有看到柴静采访他的视频,无法想像一个德国人会在中国过着这样的生活。
他在最偏僻的山区支教,这里的民族语言里甚至没有“教师”、“学校”这样的词汇。
他和留守儿童们一起住,和他们一起去滚烂泥,他光着脚穿球鞋,他穿行在乡间的田埂上,他吃着粗陋的饭食,他一个月只花费几百块的生活费——这其中还有相当于部分用于资助他的学生以及用于他研究的支出。
有人在知道卢安克和他的故事之后说:这样的人不能太多,因为他是一种颠覆。
他会使我们怀疑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和价值观。
卢安克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想可以回答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种生活。
他说:我追求的生活是跟我熟悉的人、跟我身边的人一样的生活,但我去生活所靠的动力却不一样。
这个动力也不是什么我想达到的目的。
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我仅仅是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与学生共同去追求和享受我们所喜欢的生活,而我很幸运,能实现自己所喜欢的生活。
我想,在这段话里,包含着卢安克的梦想。
那就是和他热爱的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去寻找,去享受一种真正自由的生命状态。
这个梦想的存在,让他超越了物质的束缚。
平凡如我们,也许永远也不能到达卢安克那样的远方。
但他至少向我们展示了梦想的力量。
我们可能无法崇高,但至少可以仰望。
在追逐教育梦的路上,无论我们能走多远,将到达何处。
他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度,让我们知道,远方在哪里。
在我看来,关于教育的方法有千万种,实现梦想的道路有无数条,但教育所有的目的都最终归于一点——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对于教师,历来有许多赞美性的称呼。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有些称呼也许本意是赞美,但现在听来更像是贬斥。
这其中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要算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据说这个称呼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呼,后来人们将其移用于教师身上,于是,至少在中国,“人类灵魂工程师”便成了教师特定的称谓。
曾经我也深以为这是一个充满褒义的称呼。
你看,在工程师前面再加上“人类”、“灵魂”这样宏大的修饰,怎不叫人油然而生神圣感?
然而,“工程师”是搞技术的,教育当然也需要技术,但更多的是需要艺术,需要的是人性的关怀和艺术的熏陶。
这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
因为它所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零件。
教育绝不是要制造出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产品,而是培养出各具个性的人。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教育要做的是激发每个人内心存在着的对善的向往,让每一个充满个性的
灵魂在阳光下自由地生长,而不是机床上的切割打磨。
我没有读过《共产党宣言》,但我知道里面有一句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想,这也是教育应该努力的目标。
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努力去创造的,也应该是一个这样的集体,一个为了集体中所有人的自由发展而努力的集体。
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集体主义。
让每一个孩子感觉到他在这个集体中是重要的,感觉到他被这个集体需要。
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无比重要!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对于我的学生,对于我的职业,我还有许多的期望,还有许多的梦想。
我知道梦想总是美好,但梦想未必等同于现实;我知道梦想告诉我们种种可能,但现实却会告诉我们各种不可能;我知道美好的梦想常常会遭遇现实的困难。
但我依然相信这梦想指示的道路,相信未来!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希望我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主见;能用自己的头脑和内心去感知、认识世界;勇敢自信,懂得热爱和珍惜;自由而自在地生长和行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这就是我的教育梦想。
谢谢大家!
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
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
当孟安明委员问道,现在国家有中国梦,那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袁贵仁略作思考,然后动情地勾画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
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
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央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
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的中国教育梦!”袁贵仁加重语气地说。
对于委员们关切的问题,袁贵仁在回应性发言中,先后4次用“求教”的字眼,他语重心长地对委员们说:“作为教育部,我们愿意多听大家的意见建议,我们希望接受大家的批评监督,我们期待和大家多做沟通交流!”
最近一段时间,美丽中国、中国梦,成为国人热议的两个热门词。
美丽中国,是就自然环境而言;中国梦,是就人文环境而言。
但是,无论自然还是人文,环境的美丽,没有人的美丽无法实现,而人的美丽,没有教育的美丽不可能实现。
让美梦成真,教育是必由之径。
而美丽教育,就是我们教育人的梦想。
美好的教育,应该是更加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中国人历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美好的教育也应该是更加富有人性的教育,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不能用一个标准评价不能用一次考试定夺,而是让个性靓丽绽放。
这样美丽的教育,由谁来实现?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归根结底取决于美丽的教师。
美丽的教育,还应该让教师职业成为令人艳羡的职业,让教师深切体验到职业尊严与生命成长,努力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乐于为师、甘于为师,执掌教鞭,将三尺讲台以智慧拓展至无垠。
我们深知任重道远,但我们更知责无旁贷!
教育不仅是培养兴趣、习惯,更应注重激励、唤醒和鼓舞。
用尊重和信任发展学生个性。
教师不应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而应解放被“标准”束缚了的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自己。
用宽容和理解引导学生的个性。
用心融入教育智慧,细心保护学生的尊严、自由和人格,善于读
懂学生,抓住教育契机,创造宽松的教育氛围。
教育不但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类获得解放,而且要使得每一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张扬个性、人格健全、心灵丰富、道德高尚、精神纯粹、生活美好。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主题和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活动,他们在人格和道德上市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