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topographic anatomy课程编号:1001010090401课程类别: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学时:28 (总学时56 实验学时28)学分:3.5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妇幼、急诊、肿瘤、放医修完本课程所规定的本科学生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任务: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着重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层次结构、区域内重要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形态及其相互毗邻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是解剖学的主要分科之一。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在实验室完成,教学采用讲课、观察标本和尸体标本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突出“三基”,培养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为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临床主要课程,打下一定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一)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通过实习课,对基本内容进行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并密切结合活体熟悉各部的表面解剖,能写出解剖记录,画出必要的简图,能进行分析、综合,以达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三)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解剖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及办法:目前为标本观察效果评分考核。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局部解剖学实验安排一览表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头部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复习已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结构的特点;掌握面部的血管、神经支配及临床意义;掌握腮腺的位置及毗邻关系,腮腺管的行程、开口及临床意义;掌握颅内外静脉交通的主要途径。
2. 实践内容⑴观察颅顶枕区软组织层次的情况,重点在血管神经的分布。
⑵指导面浅部、腮腺区的观察。
⑶示教指导血管、板障及海绵窦。
3. 实验材料⑴额顶枕区模型;⑵颅顶软组织分层显示标本;⑶去顶颅骨标本;⑷面神经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二颈部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颈部的层次特点;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毗邻、血供与喉的神经的毗邻;掌握气管的位置、毗邻;了解颈根部的结构。
2. 实践内容⑴观察内容:逐层观察浅静脉、颈丛皮支,颈筋膜浅层、中层,显露甲状腺鞘;⑵观察甲状腺的形态、找到甲状腺悬韧带,观察其作用;⑶观察甲状腺周围的毗邻,寻找甲状腺上、下动脉、静脉、甲状腺中静脉,注意有无甲状腺最下动脉,自侧叶上下极寻找喉上、喉返神经。
3. 实验材料⑴颈部模型;⑵整尸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三胸壁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胸壁的层次特点及胸部的主要标志线;掌握肋间隙的层次及肋间神经、动脉及静脉的排列关系;掌握乳房的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掌握胸膜隐窝的概念及意义;熟悉肺根的组成和毗邻关系、肺门结构的排列。
2.实践内容⑴ 观察乳房的结构特点、淋巴结;⑵ 观察肋间隙血管神经走形特点;⑶观察胸膜隐窝及返折线。
3.实验材料⑴乳腺标本、模型;⑵示肋间隙结构标本;⑶胸膜标本、模型4.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四纵膈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了解纵隔的概念和分部;掌握上纵隔结构及相互的毗邻关系;掌握食管的起止、行程和重要毗邻。
2. 实践内容⑴观察主动脉弓的行程、毗邻;⑵寻找心包横窦、斜窦;⑶寻找动脉导管三角;⑷观察胸导管走行、毗邻。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胸纵隔标本(开胸切除肺)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五腹前外侧壁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了解腹部的主要体表标志及腹内脏器在各区的体表投影,掌握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腹腔与腹膜腔的区别。
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各层结构的特点及其与腹部手术切口选择的关系。
掌握腹股沟区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
掌握腹股沟管的组成(四壁、两口)及其内容。
掌握腹壁下动脉的行程,腹股沟区的重要韧带及其与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意义。
2. 实践内容⑴观察浅筋膜内血管、神经及Camper筋膜、Scarpa筋膜的延续;⑵辨别腹白线、半月线、弓状线及腱划等结构;⑶利用腹壁模型结合对照腹股沟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腹壁下动脉等的位置、行程进行示教,提示疝气发生的解剖机制;⑷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⑸腹壁切口的比较与选择及切开层次;⑹观察海氏三角与直疝的标志;⑺观察腹股沟管的组成,斜疝、直疝的解剖学鉴别。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腹股沟区标本(含腹股沟管及有关神经、动脉、韧带);⑶腹股沟管模型;⑷腹膜模型;⑸骨盆标本(保留韧带)、经网膜孔横切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六结肠上区(一)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腹膜形成结构的位置、构成,腹膜腔各区的重要间隙的形成、位置、临床意义。
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胃的血供与神经支配。
掌握肝的位置、毗邻及肝的韧带。
肝蒂的组成,其主要结构的位置排列关系。
熟悉肝段的概念,肝叶、肝段的划分法。
2. 实践内容⑴观察网膜孔及小网膜右缘处三个重要结构,利用经网膜孔横切模型及挂图指导同学弄清网膜囊的位置范围、各壁的构成;⑵利用肝脏模型、肝段的标本了解肝的分叶、分段;⑶观察胃的韧带、血供、神经。
⑷指导确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结构及其毗邻。
3. 实验材料⑴腹膜模型,经网膜孔横切标本;⑵肝脏模型、十二指肠、胰、脾模型;⑶游离完整肝标本;⑷肝段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七结肠上区(二)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肝内胆道、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与毗邻;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分段及毗邻;掌握胰的位置、分部与毗邻;熟悉脾的位置、毗邻及脾脏各韧带的配布、脾动脉、静脉及其行程和分支。
2. 实践内容⑴观察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各段及各段的毗邻;⑵观察确认脾肾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明确十二指肠的分段与毗邻;⑶寻找胆囊三角;⑷胰的毗邻。
3. 实验材料⑴肝脏模型、十二指肠、胰、脾模型(塑料模型);⑵肝外胆道系统标本;⑶腹膜深层标本(去掉腹腔大部分脏器,保留十二指肠、胰腺、胆总管、门静脉、肾及肾上腺的标本),要求见到门静脉汇合、组成情况及门静脉的毗邻等有关重要结构。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八结肠下区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系膜三角和小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它们对肠切除吻合的意义,掌握阑尾的常见位置和异常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及其寻找方法,阑尾血供;掌握门静脉的组成及其主要属支、行程和毗邻。
2. 实践内容⑴观看阑尾切除术;⑵观察空、回肠的血供特点;明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和寻找阑尾的方法;解剖边缘动脉;⑶观察小肠及结肠的血供特点;阑尾切除术的模拟操作。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腹腔血管标本,要求有完整的肠系膜上、下动脉及伴行的同名静脉与它们的分支分布;小肠血管弓及从弓上发出的垂直血管和结肠的边缘动脉;⑶完整的腹腔脏器。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九腹后壁与腹膜后隙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腹后壁的软组织层次特点及椎管内结构;掌握腰上三角与腰下三角的位置、意义;掌握腹膜后隙的位置和界限,主要脏器及其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掌握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肾蒂内主要结构的排列、肾的血供。
了解肾血管的常见变异;掌握输尿管的行程、分段、狭窄部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
2. 实践内容⑴观察内容:解剖腰上三角、腰下三角,提醒学生注意腰上三角底面的神经;指导学生撕开腹后壁腹膜,解剖并确认肾的被膜、分离肾蒂。
⑵理解硬膜外麻醉与腰穿的进针部位与层次;⑶肾的血管与被膜特点;⑷输尿管的行程、分段、狭窄部。
3. 实验材料⑴整尸标本;⑵完整的腹腔脏器;⑶肾毗邻、被膜、输尿管行程的观察标本。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十盆部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盆部的构成;掌握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及盆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掌握盆内脏器的毗邻关系和临床意义。
2. 实践内容⑴观察盆部的构成及盆腔内容物;⑵观察盆膈、盆筋膜间隙;盆腔脏器的位置、毗邻、血管及神经;⑶观察盆筋膜及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
3. 实验材料盆部局解标本及模型、挂图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实验十一会阴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肛管结构特点、肛直肠环及坐骨肛门窝的构成、内容;掌握尿生殖三角,尿生殖膈、会阴浅、深间隙的概念;掌握会阴中心腱的构成及生理、临床意义;掌握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方向。
2. 实践内容⑴观察肛直肠环、坐骨直肠窝的界壁、内容物;⑵观察会阴浅隙的位置、内容物;⑶观察会阴深隙的位置、内容物;⑷观察会阴中心腱的位置。
3. 实验材料盆会阴局解标本及模型、挂图。
4. 教学方式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解答疑问。
5. 考核要求要求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老师随机进行标本抽查。
6. 实践教学报告要求无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腋腔的构成、内容;掌握臂和前臂横断面的骨筋膜鞘;掌握臂部与前臂血管神经的走行、易损伤部位;掌握肘腔的构成与内容。
2. 实践内容⑴仔细观察浅静脉,肘正中静脉与深静脉的交通;⑵辨认腋动脉的分支,臂丛的形成及分支,腋腔淋巴结的排列;⑶寻找正中神经与桡神经深支;⑷辨认臂部、前臂肌群的支配神经;⑸肘窝内容:由外至内为肱二头肌腱、肱动脉、肱静脉和正中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