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中国戏曲的形式美
经济与管理学院张璐 2010300040009
我们去剧院看京剧的时候,经常会盯着两边的字幕才能听懂在唱什么,有
时候字幕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一心二用,无法真正体会戏曲之美。

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先生第一次看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时,虽无幻灯字幕,仍
旧津津有味,说道:“不求甚解,但赏其美”。

先生所说的美,无疑是指梅兰芳先生精湛的演技,悦耳动听的唱腔。

”欣赏戏曲我们应该关注和感知戏曲的
形式美。

中国的戏曲侧重抒情写意,十分注重形式之美。

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
形式之美也”。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形式之美。

一、美视美听,和合众美
戏曲表演的形式美,主要是体现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手、眼、法、步,以及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的精、气、神等。

美视,即视觉美。

戏曲演员
在塑造形象时采用精炼的、富于个性的语言把生活或作品中的形象进行高度概
括和提炼,通过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反映出来。

例如,悲伤不涕流满面,虚掩
即可;入狱不带木枷,细链铐之;落魄不衣衫褴褛,仅用包巾扎住头饰即可。

更有舞长袖,变脸,甩翎子等炫技表现演员的情绪,无不流溢出戏曲之美。

除了舞台动作表演外,演员的脸谱也是戏曲的形式美之一,生、旦、净、丑、忠、孝、奸、诈,各有不同的脸谱表现:刚直不阿的黑脸包公、忠勇大义的红脸关公、奸诈的白脸曹操……美听,即音乐美。

戏曲是一种乐感文化,“唱“在戏
曲审美中占主导地位,不仅人物感情的表白、内心矛盾的显露,包括戏曲时空
的转换都可以用唱词表现出来,甚至人物的道白都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梁启超在谈及某剧的唱腔之美时,说”真如弹丸脱手,春莺转林,流丽轻圆,
令人色受魂与。

“足见戏曲听觉之美。

总之,把听觉形象音乐化,把视觉形象舞蹈化,使歌舞结合,曲白相生,
发课甩,须可舞,道白有韵律,说话即唱歌,戏曲的这种独特形式美鲜明体现
了其写意特征。

二、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西方戏剧以真为美,无论是场景布置,表演说唱都追求真实;而中国戏曲
寓真于美,离形得似,重在写意。

例如川剧中小姐和官人一见钟情,多用“牵眼线”的手法。

两人眉眼传情,心生情愫,中间的丫鬟一手从小姐眼里抽出一
根情丝,又从官人眼中抽出一根青丝,还戏剧性地打个结,晃一晃。

生动活泼,把两人之间的情愫互通的意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更如京剧《铁弓缘》中,秀英
的母亲追着仗势逼婚的“小霸王”乱跑,从舞台这头都舞台那头就追到了街上,又从舞台那头到舞台这头就追到了郊外,小小舞台大天地,无需场景多大变化,只需唱念中交代几句,便让观众了然于心。

所谓“小舞台大世界”,便是如此。

离形得似,超以象外。

齐白石有句话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

”形神兼具,妙在传神;出神入化,妙出灵态。

戏曲的形式之美取决于戏曲大师的“意匠功夫”,美视美听,以艺进道,
诚于中而形于外。

我们欣赏戏曲,看的是唱念做打,一颦一笑,盼的是大师们
不经意间,自然偶成的一幕。

就如梅兰芳早年与俞振飞先生合演《断桥》时,
梅兰芳先生戏剧化的“一戳、一扶和一推”,化过失于神奇,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这个动作后来就成了经典之作。

这可谓戏曲的道之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