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

(1)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2)周围皮肤有无瘀斑及皮下血肿 (3)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
如出现肢皮端肤苍颜白色,是否小苍腿白剧,烈皮肤疼的痛温、度麻是木否正,常皮。肤温 度下降,可能股动脉血栓形成,及时通知医生处 理。每隔1~2小时帮助病人按摩患者,以促进血 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疼痛的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且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h, 患者往往全身酸痛,难以忍受,这时我们要关心体贴 病人,帮助患者翻身,向患侧翻身60°,或向健侧翻 身20°~30°,交替更换卧位,保持髋关节伸直,小 腿可适当弯曲,健侧下肢可活动,必要时给予药物治 疗。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 合检查及治疗。多与患者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 解栓塞治疗的过程及配合要点,告诉其术后注意事项 及良好的转归,并列举身边同类手术成功的实例,帮 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护理
内容
颅内动脉瘤概述 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 颅内动脉瘤的成因 颅内动脉瘤的症状体征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级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适应症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
流行病学
1、发病年龄: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 2、死亡: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居脑
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三位,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 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的“破裂”常是产生严重症状甚至死亡 的主要原因,破裂后最主要的风险为再破裂出血。 第一次出血保守治疗后存活者: 一年内死亡为35% ,五年内死亡为51%. 第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为60%。
颅内动脉瘤成因
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 几种:
2.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情属Ⅰ、Ⅱ、Ⅲ级, 甚至属于Ⅳ、Ⅴ级的病人;病人全身情况不适于开颅 手术或病人 拒绝开颅手术者。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术后一般护理 穿刺肢体的护理 疼痛的护理 心理护理 术后指导 并发症的预防 出院指导
颅内动脉瘤术后一般ຫໍສະໝຸດ 理1、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密切注意神志、瞳孔、 语言及四肢活动情况,监测生命体征。 2、术后去枕平卧,清醒后给予高位,绝对卧 床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有利呼吸,以减 少脑水肿和脑细胞耗氧; 3、严密观察要点: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 化,注意有无出现高血压、头痛、恶心、呕吐 等症状,以尽早发现脑出血及脑血栓的形成。
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有时引起癫痫、轻偏瘫。 (4)椎基底动脉瘤可出现肢体不对称的瘫痪,锥体束征,甚至可
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临床分级(Hunt及Hess分级)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五级,用以评估手术的 危险性:
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Ⅱ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
穿刺肢体的护理
1、 避免曲膝和屈髋: 手术后患者股动脉穿刺 口留有股动脉鞘管,为防止鞘管弯曲、移位、 滑脱或折断而制动24小时 2、加压包扎:拔除股动脉鞘管后沙袋加压6小 时,注意末梢血运情况。穿刺侧肢体伸直并制 动24小时,协助患者每2-3小时翻身一次,预防 压疮。
3、密切观察要点
密切观察要点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优势
1、血管内栓塞治疗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具有创伤 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为广大患者和 医师所接受,该方法已日益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 方法.
2、通过人体自然通道处理病变。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适应症
1.未出血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凡位于脑底部的均可采用 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对手术危险大而血管内栓塞治 疗危险较小的基底动脉末端、基底动脉干、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动脉瘤应作为首选。
症状体征
1.出血症状: 表现起病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与 精神失常。脑膜刺激征多见。亦可形成颅内血肿,产生偏瘫及意 识障碍。
2.非出血症状: 由动脉瘤本身对邻近神经、血管的压迫而致,多与动脉瘤的体积
和部位有关。 (1)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常引起患侧动脉神经麻痹,眼睑下垂,
瞳孔扩大,眼球外斜,甚至视力下降。 (2)前交通动脉瘤:常引起丘脑下部功能紊乱,尤见于出血时,
1.先天性因素 2.动脉硬化 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
削弱了动脉壁而不能承受巨大压力。硬化造成动脉营养血 管闭塞,使血管壁变性。 3.感染 感染性动脉瘤约占全部动脉瘤的4%。 4.创伤 颅脑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 5.其他 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 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 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介入治疗——瘤内栓塞
目前,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因其安全、微创、简便、恢复快、 痛苦小等特点已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 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 诊断和局部治疗。采取经皮穿刺股(或颈)动 脉,插入导引管,再经导引管插入微导管至动 脉瘤内或载瘤动脉,经微导管送入栓塞材料如 球囊、微弹簧圈。
术后指导
1、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2、指导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如患者咳嗽或 者 呕吐时协助按压穿刺点,防止出血。
3、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从肾脏的排泄。 4、做好口腔、会阴等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5、限制探视,避免一切外来刺激。
经功能缺失。 Ⅲ级: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木僵,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皮质强
直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Ⅴ级:深昏迷,去皮质强直,濒死状态。
治疗
开颅手术夹闭瘤颈: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 分离脑组织,从血管外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 制的夹子夹闭瘤颈(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的 部位),这样脑血管中的血流就不会再进入动 脉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