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工业化主题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工业化主题

工业化主题1.(2015·安徽安庆三模·36)(3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材料三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安庆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上海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年唐山(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分析这一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12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

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分)【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工业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得出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一“机户……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几个角度分析,得出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科技缺乏创新。

(2)据材料二中“图例”文字说明部分归纳得出工业、交通、城市化等几个角度,据材料二“进口棉花”、“出口纺织品”结合所学得出: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三“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矿务局、铁厂”得出中国从重工业起步,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据材料三“创办人”分析得出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第二小问缺陷,,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得出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答案】(1)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分)因素: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科技缺乏创新。

(9分)(2)状况: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9分,答出三点即可)(3)差异: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

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

(6分)缺陷: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3分)2.(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37)(26分)中国和英国在前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馈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

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革新”。

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支持,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材料二“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一…“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

除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

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摘编自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摘编自粱治平:《法辨一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

(1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对待工商业活动的巨大差异。

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发生条件的认识。

(14分)【考点】“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主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图片标题“徽商的豪宅”“康百万的庄园”并结合教材所学,对中国商业资本的流向可以概括为买房置地等非生产性领域;依据材料一“投资又反馈……工业部门”、“商人……赞助制造业……”等关键信息,概括为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

(2)第一小问“差异”,依据材料二““它发展了……有效的所有权”、“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我们的法律……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对农民的治理,……社会秩序的安定“等主要内容,可以从所有权、知识产权、治理人民等角度对比区分;第二小问“认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政治前提、所有权、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等角度归纳即可。

【答案】(1)不同:中国:绝大部分用于修建豪宅、购置地产、修建宗祠等非生产性领域,很少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用于扩大流通规模。

(6分)英国:商业资本不断转化为工业资本,特别是那些为提高利润而进行技术革新的工业部门。

(6分)(2)差异:英国:法律明确和保护所有权,用专利法保护知识产权;中国:传统中国法律是治理人民的工具,不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缺乏调解和处理民事、商业的法律。

(8分)认识:工业化的发生需要具备社会环境、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等条件;保护所有权,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和创业,减少行政干预等。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6分)3.(2015·四川德阳四校高三3月联合测试·13)(32分)近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

(3分)试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材料之外的其他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答两点即可,6分)材料二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③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之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2)写出材料二中属于史论内容的标号。

(2分)材料史论认识洋务运动的视角是什么?(2分)请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6分)材料三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曲线A代表的经济理论影响力的演变历程。

(6分)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7分)【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工业化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市场”、“资本”、“劳动力”等关键词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分析,一是抓住题目设问中的“材料之外因素”,二是紧扣“如何满足”来回答,结合教材所学,可以从政治前提、生产原料、技术积累等方面来归纳。

(2)第一小问标号,首先要清楚“史论”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然后根据材料二,可以作出判断;第二小问视角,根据材料二中“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阶级之外,……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这一关键信息进行判断;第三小问影响,按照文明史观的思维模式,结合教材所学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角度的变化来归纳即可。

(3)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三中曲线开始的1776、高潮的1850、下滑的1929、低谷的波段、重新开始的1981等几个时间点和所学知识,以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主要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把几个变化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重大经济现象对应列举即可。

【答案】(1)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3分)分析:政治: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代议制。

原料: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充足的原料。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

(答两点即可,6分,如答交通、思想等因素可同等给分)(2)史论:③(2分)视角:社会史观(2分)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的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机械生产的先河,推动中国物质文明的进步;(2分)洋务运动还促进了西方的科学思想、民主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推动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2分)所以,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近代)文明的转型。

(2分)(3)历程:从1776—1929年,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1929—1981年,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渐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抛弃;1981年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经济理论,如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等。

(6分)原因:第一次变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削弱了自由主义的影响力;(2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

(2分)第二次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2分)凯恩斯经济理论无法缓解该局面,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却为其提供了新思路。

(1分)4.(2015·海南海口一模·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据整理自《通向工业化之路》材料二法国的煤、铁资源的所在地相隔一定的距离,而且,1871年,铁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削弱了法国的地位。

法国工业传统上专门生产极不适合机械化和大量生产的奢侈品。

此外,劳动力供应受到限制,因为行会力量很强大,农民们又不愿意离开土地,尤其是在革命期间分配土地之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