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交通运输的概念、分类、特征等;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方式,邮电包括邮政和电信两方面内容。
2、轨道交通的诞牛:陆上交通遇到的困难及其标志性结构物的产生;运载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轮子3、谁发明了铁路?第一条铁路和机车及建造者铁路并非是rti—个人独自发明的,它凝聚了许多人的贡献第一条轨道诞生于中世纪的矿山中,由木头铺设而成,轨道固定在横列的木材(枕木)上,1600年左右,第一批矿山轨道在英国出现;史蒂芬孙;旅行者号史蒂芬孙也因而被誉为“铁路机年Z父”,又由于达林敦和斯托克顿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恢路,史蒂芬孙也被称Z为“铁路Z父”。
4、发明了多单元动车系统的发明及其概念;斯卜拉格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明了多单元动车系统。
在这种系统屮,每辆车均有电机,但全部由第一辆车的驾驶员操纵5、世界铁路发展经历的大致历程;初建时期;筑路高潮时期;基木稳定时期;恢复振兴时期6、中国铁路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其标志性人物;(1)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一一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762mm);(2)中国自办的笫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1435mm);(3)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1905.9.4开工,1909.8.11 建成,10.2通车,用银500万两)7、高速、重载的基本概念;8、铁路运输的性质/产品及其运输密度的概念;铁路具有运量人、速度较快、能耗低、运价低、安全可靠、对环境污染小以及全天候运输等优点,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铁路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更加冇效的促进作用;9、铁道工程的构成、轨道类型与发展、标准轨距;铁道工程是由轨道、路基、桥梁、隧道构成的异质结构体,将这些结构体连成有机整体的是线路。
10、轨道结构的工作特点和铁路运营三要索;1)荷载的随机性和重复性;2)结构的纽.合性和散体性;3)养护维修的经常性和周期性。
铁路运营三要素:轴重、速度、运量。
现行规范中关于钢轨的主要规定。
11、线路等级及具确定的依据我国目询根据线路年通过总质量和列乍速度决定线路的等级12正线轨道类型:特重型、重型、次重型、重型、轻型1、钢轨的基木功能和分类;1)为车伦提供连续、平顺和阻力最小的滚动表面,引导机车年辆前进;2)钢轨要承受来口车轮的巨大垂向压力,并以分散形式传递到轨枕;3)在电气化铁道或口动闭塞区段,述兼做轨道电路之用,为轨道电路提供导体。
世界铁路所用轨道通常按每延米质量來分类;43轨、50轨、60轨、75轨2、钢轨的最佳断面和确定依据;力学角度: 工字型截面的构件具有最佳的抗弯Illi性能3、组成部分:钢轨头部、钢轨腰部和钢轨底部钢轨的材质和力学指标;Feo C, Mn, Si。
S,P强度极限,加服极限,疲劳极限,断血收缩率,伸长率、冲击韧性,硬度;钢轨依其力学性能可分为三类:普通钢轨,高强度钢轨,耐磨钢轨4、钢轨尺寸允许偏差和平肓度要求;5、钢轨伤损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的钢轨伤损:指钢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机车年辆的动力作用、自然环境和钢轨木身的质虽等原因,发生折断、裂纹及其它影响和限制钢轨使用性能的伤损。
用两位数农示,十位数表示伤损的部位和状态,个位数表示造成伤损的原因。
常见的有钢轨磨耗、(接触疲劳伤损)、剥离及轨头核伤、轨腰螺栓孔裂纹等轨头磨耗分为垂肓磨耗和侧血磨耗,它使钢轨强度下降,伤损增加,-•般多出现于曲线外股钢轨的头部。
动力作用是钢轨波磨形成的外因,钢轨材质性能是波磨的内因。
螺栓孔裂纹属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疲劳伤损的性质,裂纹的方向与主拉应力方向垂直。
6、减缓钢轨伤损的措施和钢轨探伤;(1)净化轨钢,控制杂物的形态(2)采用淬火钢轨,发展优质重轨,改进轨钢力学性质(3)改革IH轨再用制度,合理使用钢轨(4)钢轨打磨(5)按轨钢材质分类铺轨7、钢轨接头型式及构造;钢轨接头山夹板、螺栓、螺母、弹簧垫圈等组成接头的联结型式按其相对于轨枕钢轨接头山夹板、螺栓、螺母、弹簧垫圈等组成位置, 可分为悬空式和承垫式两种按两股钢轨接头相互位置,可分为相对式和相错式两种8、接头轨缝的概念、预留轨缝的计算方法; 为适应钢轨热胀冷缩的需要,在钢轨接头处应预留轨缝,并满足如下的条件:1)当轨温达到当地最高轨温时,轨缝应人于或等于零,使轨端不受挤压力,以防温度压力过人而胀轨跑道;2)当轨温达到当地最低轨温时,轨缝应小于或等于构造轨缝,使接头螺栓不受剪力,以防止接头螺栓拉弯或剪断。
a0=aL(t z-t0) + aJ20.01189、接头病害的形成及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养护的重要性;列车通过接头产生冲击动力与三方面因索有关,即轨缝、台阶和折角10、现行规范中关于钢轨的主要规定。
第三章1、有祚轨道的组成和功能钢轨、连接零件、轨枕、道床、道岔,此外有些线路还配有防爬器和轨距拉杆等附属轨道部件。
1)引导机车车辆运行;(2)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荷载,并把它分布传递给路基或桥隧构筑物。
要求:1)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规定的儿何形位;(2)保证列千按规定的速度安全运行,同吋满足少维修的原则要求。
2、扣件的作用、分类及我国常川的主型扣件;保持钢轨在轨枕等轨下基础上的正确位置及钢轨与轨枕的可靠联结,阻止钢轨的纵横向移动,为轨道结构提供一定的弹性,减轻振动,延缓轨道残余变形累积。
(1)按扣压件区分:刚性和弹性之分; (2)按承轨槽区分:有挡肩和无挡肩Z分;(3)按轨枕区分:有木枕扣件和混凝土枕扣件Z分;(4)按轨枕、热板及扣压件的联结方式区分:不分开式和分开式之分;一般要求:足够的扣压力、一定的弹性、可调高度和轨距我国目前使用的主型扣件为弹条I型、II型和III型:3、轨枕的功能、类型及我国常用的轨枕;①承受來自钢轨的各向压力,并弹性地传布于道床;②有效地保持轨道的儿何形位,特别是轨距和方向;木枕,混凝土枕, 钢枕4、道床的功能和断面特征参数;1)承受来口轨枕的压力并均匀地传递到路基面上,使之不超过路基面的容许应力;(2)提供轨道的纵、横向阻力,保持轨道的稳定(3)提供轨道弹性,减缓和吸收轮轨的冲击和振动;(4)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及减少基床病害5)便丁• 轨道养护维修作业,校正线路的平纵断面道床断而包括道床厚度、顶而宽度及边坡坡度三个主要特征道床厚度:道床厚度h是指肓线上钢轨或Oil线上内轨屮轴线下轨枕底血至路基顶面的距离。
5、道斫的分类、级配、颗粒形状及清洁度; (底作作用):①具冇隔断碎石道祚与路基面直接接触的作用,可防止路基面因道砖颗粒的挤入而破损;②阻止路基的细微颗粒直接渗入上层道乔;③降低用水的下渗速度,防止用水对路基而的浸蚀,并有截断底层下毛细水作用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道床需要30~50cm厚度。
M 小厚度应不小于15~30cm。
道床边坡的稳定主要取决于道師材料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和道床肩宽有一定的关系。
道旌材料的内摩擦角愈人,粘聚力愈高, 边坡的稳定性就愈好。
增人肩宽可以容许采用较陡的边坡,而减小肩宽则必须采用较缓的边坡。
选用何种道孙材料,应根据铁路运量、机车车辆轴重、行车速度,并结合成本和就地取材等条件来决定。
我国铁路干线上使用碎石道祚,碎石道亦其力学性能分为特级/—•级/二级道一般用针状指数和片状指数來控制长条形和扁平颗粒的含量。
6、道床的变形机理和沉降规律。
道床的残余变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荷载作用下道祚颗粒的相互错位和重新排列所引起的结构变形;二是由于颗粒破碎、粉化所致道床内摩擦角降低形成道床变形。
在列车重复荷载作用下,每次荷载作用所产生的微小残余变形会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整个轨道的不均匀下沉。
初始急剧下沉阶段;后期缓慢积累阶段连接零件分中间连接零件(扌1【件),接头连接零件1.无祚轨道的概念及其相对于冇稚轨道的特征;高平顺,高稳定性,少维修无祚轨道乂称混凝土整体道床,是一•种在坚实基地上直接浇筑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道床取代传统道旌层的轨下基础。
1〉良好的结构连续性和平顺性2>轨道稳定性好3>良好的耐久性和少维修性能4>减少客运专线特级道祚的需求5>避免高速运行时的道酢飞溅6>初期投资相对较大7>无酢轨道弹性较差,噪音较人4一旦基础变形下沉,修复闲难2.无确轨道结构组成及部件;3.无邮轨道的选型原则和应用情况;1)施工性(2)维护性3)动力性4)适应性5)经济性4.无祚轨道结构部件的特点及功用分类有无轨枕。
日本板式徳国纵连式,双块式1、轨道儿何形位的定义和分类;道轨道几何形位是指:轨道结构各部分的几何形状、和对位置、基本尺寸。
从平面上看: 轨道由以下组成:直线;曲线;缓和曲线;从横断而上看:轨距及轨距加宽:水平:轨底坡3从纵断面上看:轨道的前后高低2、机车车辆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名义在径:钢轮在离轮缘内侧70mm处测量所得的直径(1)全轴距:同一机车车辆最前位和最示位车轴屮心间水平距离(2)车辆定距:年辆前后两转向架上千体支承间的距(3)固定轴距:同一转向架上始终保持平行的最前位和最后位车轴屮心间水平距离3、直线轨道儿何形位的基本要索;轨距(Track gauge)水平(Cross Level)高低(Longitudinal level & Vertical irregularity)方向(Track Alignment )轨底坡(Rail Cant/Inclination )曲线轨道儿何形位的基木要索;外轨超高轨距加宽缓和曲线5、游间的基本概念;列车运营时,轮対之宽度应适当小于轨距。
当轮对的一个车轮轮缘紧贴一股钢轨的作用边时,另一个车轮伦缘与另一股钢轨作用边Z间便形成一定的间隙,这个间隙称为游间。
6、曲线轨距加宽的原因、加宽方法及基本原则;机年不辆进入曲线轨道时,仍然存在保持其原有行驶方向的惯性,只有受到外轨的引导作用方才沿着曲线轨道行驶。
在小半径曲线,为使机车车辆顺利通过曲线而不致被楔住或挤开轨道,以减小轮轨间的横向作用力,并减少轮轨磨耗,轨距要适当加宽。
轨距加宽方法:内轨内移,外轨不变1)保证片列车人多数的车辆能以自由内接形式通过曲线;(2)保证固定轴距较长的机车通过曲线吋,不出现楔形内接,但允许以正常强制内接形式通过;(3)保证车轮不掉道,即最大轨距不超过容许限度。
7、机车车辆在曲线上通过的内接形式;斜接、H由内接、楔形内接和正常强制通过8、曲线外轨超高的原因、方法:曲线外轨超过的公式推导;过超高、欠超高的概念;机车车辆在||||线上行驶时,由于惯性离心力作用,将机年千辆推向外股钢轨,一方面加大了对外股钢轨的压力,另一方面使旅客感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