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晋城》解说词之一文明肇始画外音: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带领着我的部落,沿着绛水而行,来到这个水草肥美、气候宜人的地方。
人们称我为神农氏,也称我为炎帝。
当然,对于以后的人来说,这将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解说:当您把目光投向中国北部和中部的交汇之地,您会发现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三条巨龙奔腾缠绕,沁河、丹河两条玉带蜿蜒贯通,这三山两河中镶嵌的这颗璀璨明珠,就是山西省晋城市。
晋城市位于太行山南端,山西省东南,地处津要,物产丰饶,下辖城区、高平、泽州、沁水、阳城、陵川六个县(市、区),面积9490平方公里,人口222万,既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又是一处历史悠久、适宜人居的福地。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局长刘金锋:八个特点,我们号称“八奇”。
一是太行山水,雄奇壮美;第二大特点就是原始生态,奇幽妙境,我们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蟒河自然保护区和历山自然保护区;第三个特点就是神话故乡,古老神奇;第四个特点就是围棋源地,石头传奇;第五个特点就是古建瑰宝,艺术奇葩;第六,沁河古堡,村落奇观;那么第七“奇”就是古战遗址,千古传奇;第八大特点就是当代创举,太行奇迹。
解说:山西,简称“晋”。
而在山西省诸多城市中,以“晋”冠名的城市唯有晋城,这是为什么呢?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韩、赵、魏三个势力庞大的卿大夫瓜分了曾经强盛的晋国,“置晋君于高都奉祀”。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黄昏,晋国最后一名国君颠沛流离来到这里,勉强有了容身之地。
塔水河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两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
而高都遗址表明,早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较为成熟的农耕文化。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我市又涌现了许多古遗址。
原来的统计资料记载有七十多处,“三普”结束以后增加到三百多处。
这些古遗址分布在我市的丹河和沁河两大(黄河的)支流之间,从时间上来说,涵盖了仰韶文化以及春秋和战国文化。
解说:晋城曾称建兴、建州、泽州。
公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985年4月,晋东南地区撤消,产生了新的晋城市。
这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普通村落,但是20世纪70年代一批考古工作者在地下挖出了一些打磨过的石头,说这是古人类曾经用过的石斧、石刀。
这些粗糙的工具上留着祖先们辛勤劳动的痕迹,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16000年到23000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细石器为特征的一种石器文化。
这个发现,使这个村落的名字成为考古学上的一个名词:下川文化。
石磨盘,石磨棒,是下川文化遗址中最令人兴奋的,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反映农业形成的萌芽阶段的考古资料。
有学者认为,下川石磨盘“中间由于多次研磨而下凹,显然是加工谷物的痕迹” 。
更有学者断言:“石磨盘在下川文化中的出现,代表着黄河流域黍作文化的先声,我国饮食文化的前兆。
”而同时,被认为人类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埃及尼罗河流域也正用石镰收割野麦。
下川文化遗址的发现其实并不偶然。
下川坐落在历山的半山腰上,传说历山是中华文明先祖舜帝的故乡,“舜耕历山”的故事在这里人人皆知。
历山属于中条山脉。
舜王坪是历山的山颠,最高处海拔2358米。
此地得名源于古代舜王在此犁耕和放牧的传说。
在舜王坪最高处南天门,能望到逶迤远去的一线黄河。
有诗曰:“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
……黄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
”在历山连嶂迭起的山峰中,掩映着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这里被誉为“华北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山西省天然动植物园”。
也许是大自然的格外眷顾,在历山东面的阳城县境内,还有一处原始生态——蟒河。
这里山青水秀,洞幽沟深,森林覆盖率达到82%,目前发现野生动植物285种,素有“山西省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美称。
一面是最原始、最纯美的自然风景,一面又是最神奇、最悠久的农耕传说,一面又是现代考古学充分考证的农业文明的先声——下川文化,这些似乎是那么不经意地联系在一起,但似乎又有了某种必然。
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张秋旺:一个文明的最初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独特的先天条件,当然,更离不开人类的后天努力。
历山、蟒河生态原始,物华天宝,正好为舜王“渔于获泽,耕于历山”的传说,提供了合理的生存空间,而下川文化的考古发现,又使这些上古传说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真实。
解说:在晋城市陵川县的东面,有一座山势峻峭、沟峡深邃的峰峦,称棋子山,或谋棋山、谋棋岭。
最奇异处是山上有一片约6万平方米的地貌,山体表面布满一颗颗酷似围棋棋子的石头,真的可以称做“星罗棋布”。
天然棋石圆滑光洁,正面微凸,底面扁平,颜色基本分黑白两种。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有天然棋石的地方。
棋子山上有一个天然岩洞,人们称之箕子洞。
相传商末周初时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在这里隐居,曾在洞中推演天文,谋棋博弈。
而民间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棋子山下这个秀丽的小山村就叫苇水村。
李老爹是古时村子里的一个樵夫。
传说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柴,见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在青石上下棋,遂驻足观看。
待樵夫准备离去时,却发现脚下的斧柄竟已朽烂。
正是“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
一局未竟,沧海桑田,令人感慨系之。
那么,陵川的棋子山,和中国围棋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杨晓国:我们目前研究认为,围棋起源与距离现在大约3000多年以前的先民们,观天象,观象授时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这个棋子山呢,又和商末的箕子有联系,这个在方志中都有记载,就是说棋子山是商代箕子的隐居地。
直到明清时候,山上还保留着箕子的庙。
在谋棋岭呢,自然的就分布着一些天然的、围棋形状的、黑白分明的这样一些石子。
根据我们的看法,最早的围棋它并不是人工制造的,而应该就像陵川棋子山天然生成的,这样天然生成的石子,应该就是先人最早有了围棋之后的实际的棋具。
因此,我们认为,陵川棋子山一带,也就是淇水的源头一带,应该就是我国围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解说:历山巍巍,淇水潺潺。
舜耕历山和观棋烂柯的故事,在晋城浩瀚的民间传说中,只是“沧海一粟”。
凝聚中国古人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精神的古代三大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同样在晋城地区广为流传。
太行山古代又叫女娲山、皇母山。
离晋城市区不远处有座浮山,山东侧有座山峰叫磨儿山,山腰处有一个簸箕状平台,青山环抱,宛若天设神龛。
女娲宫正建于此。
东汉《风俗通义》中这样描述女娲:“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也。
”意思是说,人是女娲用黄土造出来的,不论富人穷人都是土做的。
而在西汉时的《淮南子》一书中又有女娲补天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女娲宫北侧的山崖上,有“女娲氏炼石处”的摩崖石刻,这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处关于女娲补天的摩崖石刻,弥足珍贵。
女娲宫后面是“女娲窟”。
女娲窟是一个天然的崖石山洞,洞穴左侧有一道宽约半尺,从地面贯穿到顶部的巨大裂缝,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神话中天顶塌陷的可怕情境。
洞外陡峭的山崖上有一层“五花石”,黑、白、黄、赤、青相间,则让人想起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
这里附近的山崖上,还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洞穴,有的长达数里。
洞中和洞前的台地,遗留有远古人类生活的堆积土层。
据《大清一统志》《泽州府志》《凤台县志》等典籍记载,这里曾是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氏和她的部落生活聚居之地。
山西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孟繁仁:太行山,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呢,占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
因为什么呢,因为据史料记载,太行山又名皇母,又名女娲。
它最早的名字就是皇母山,女娲山。
“皇母”就是历代皇帝的母亲,“女娲”就是女娲的名字,以她的名字来直接命名。
那么女娲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伟大母亲,太行山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山。
解说:愚公移山是太行山的又一神话传说。
愚公当年要移的两座山,一座是太行,一座是王屋,晋城恰好在两山之间。
与《列子·汤问》记载的不同,这里流传的,却不是夸娥氏背山。
陵川古郊乡境内有两座窟窿山,两山相隔数十里,传说愚公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二郎神下凡把山担到了这里。
类似的传说很多,所以在晋城看到许多二郎庙也就不足为怪了。
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用五年时间拍摄了一部763分钟的纪录片,就叫《愚公移山》,他觉得只有这个片名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精神。
晋城处于大山包围之中,走出大山,是晋城人祖祖辈辈的心愿。
这里是陵川县锡崖沟村,这条穿山而过、全长7.5公里的挂壁公路,是由几代沟里人,靠手挖肩扛,历经三十年开凿出来的。
锡崖沟人被誉为当代愚公。
有人说,这条路是人类意志的雕塑,是需要怀着敬意行走的。
丹河是一条美丽而清澈的河流,它由北而南,蜿蜒于晋城境内约数百里之长,而后汇入黄河。
沿丹河溯流而上,便来到坐落于高平市西北的发鸠山,也就是中国古代神话《精卫填海》的发生地。
《山海经》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名精卫,相传炎帝少女游海溺死,化为鸟,常取西山之柘木填海,每夕常闻风雨声,日月不辍。
”这个传说,拾起一个弃失了的故事或史诗的碎片,说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死,于是化作精卫鸟,日夜从发鸠山上取柘木填海,要把大海填平。
古代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诗中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晋城人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精卫鸟身上寄托了他们的志气。
其实,较精卫而言,晋城人最推崇的则是她的父亲——炎帝。
数千年前,一支人类部落在炎帝神农氏的带领下,游牧渔猎于古太行太岳一带。
这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像一个天然的孵化巢,很适合人类的生存。
于是神农氏和他的部落定居下来,别渔猎,烧蛮荒,制耒耜,教稼穑,拓土开疆,奠基农桑,从此荒芜的土地成为良田,农业成为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职业,农民亦成为我们世代的衣食父母。
画外音:我常常望着天空,看着我的女儿飞来飞去。
我和我的部落留在了这里,在我们采集到的众多植物中,发现了一种“黍”的谷物,可以春天种植秋天收获;我们还发明了叫做“耒”“耜”的农具,还驯养了一种温顺的动物“羊”。
这样,我们就不用四处狩猎和漂泊了。
解说:炎帝神农氏和他的部落当时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是人类进程的一件大事情,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那么,农业文明的曙光为什么会产生于这片古老的土地?解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距今8500~3000年被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
据推算,当时的温度比现在大约高两度,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为农业的孕育起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
具体从下川遗址的生态环境条件看,至今依然存有原始森林,植物繁茂,动物众多,说明远古时期禾本科中的一些植物很可能已经成为人们采集并进行栽培的对象。
晋城境内的高平市,是目前我国有关神农传说、神农遗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一个罕见的文物繁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品位很高的神农文化区。
高平市神农镇,以前叫团池乡。
1995年6月,在团池一古墓中发现的墓志铭上刻有“泽州高平县神农乡团池村”字样,刻石时间为九百年前的北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