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知识点梳理-宇宙与地球

地理知识点梳理-宇宙与地球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地球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天体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等级差别。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4.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律。

6.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7.学会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

8.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9.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知识详解: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八颗行星⎩⎪⎨⎪⎧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2)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 层的黑子,B 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④在地球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要点讲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形式黑子: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太阳风活动规律①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度相对较低;②带电荷,能产生磁场;③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①激烈的能量爆发;②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对地球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不同纬度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太阳活动高峰年剧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三、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1.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甲)。

(1)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乙)。

(2)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丙)。

3.周期代表含义参照物时间长度自转角度意义A 恒星日遥远恒星23小时56分4秒360°自转真正周期B 太阳日太阳24小时360°59′日常所用4.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要点解读】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 影响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6)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四、昼夜交替和时间计算 1.昼夜交替(如图)(1)昼夜现象①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②昼夜半球:甲位于夜半球,乙位于昼半球。

③晨昏线:图中AOB 为晨线。

(2)昼夜交替 ①成因:地球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

2.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2)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经度相差15°, 地方相差1小时(3)时区与区时①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五、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及应用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六、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是以地球球心为圆心的大圆,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2)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

(3)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5)晨昏线(面)与地轴的夹角=(=或>或<)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等于与其相切的纬线的纬度。

(6)晨昏线在地表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区时的计算(1)确定时区,将已知经度除以15°,所得商按照“四舍五入”所得整数位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

(2)确定时差,按照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用减法,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用加法确定时差。

(3)按照“东加西减”的规律计算时间。

3.时间计算的两种主要模式(1)A地+时差=B地。

(2)A地+时差+一起经历的时间=B地。

【方法技巧】1.时间计算中的“加、减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这里的东西方向是人为规定,以180°经线为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靠近180°经线的地方越靠东)。

2.两地经度差的“加减”计算技巧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为两地的经度差。

七、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最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八、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点北半球夏半年(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分日至秋分日) 短。

图1代表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2代表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如图3所示)【要点讲解】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①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以上可概括为: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九、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赤道特别提示(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00的太阳高度,即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2)能够指示“正午”的信息很多,如一地的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当地地方时为12:00、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最北(极夜地区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等。

【要点讲解】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地区最大值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两次最大(太阳直射时最大) 一次最小(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赤道两次最大(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两次最小(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特别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要点讲解】1.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北半球冬季(1月) 北半球夏季(7月)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昼夜长短变化12月22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6月22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太阳升落方位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区域除外) 东北升西北落(极昼区域除外)日出、日落时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点,日落时间早于18点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点,日落时间晚于18点2.其他判断季节的依据判断季节的依据,除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外,还有气温和气压、季风、天气和气候、洋流和水文特征、山地植被和雪线变化、农事活动和极地考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