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朗诵于教学心得体会(共5篇)篇:听专家讲座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实验小学杨胜利为了提高我校教师团队执行力,着力打造沿河品牌学校,促进学校更进一步的发展,学校安排于202X年11月14日下午,听了由深圳道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孙老师主讲的“执行力与学校发展”的讲座。
其中谈到的执行者应当具备的六心———爱心、公心、责任心、宽容心、平常心、律己心。
“爱心”放在首要位置,让我感触很深。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深刻领会,始终保持这“六心”,用这“六心”去严格要求自己。
从爱心这一层面来说,我的体会是: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光;做一天春蚕,就要吐一寸丝。
” 这就是我的从教观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
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做代价的。
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也是一个人从事教育事业的必要的心理准备。
二、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必须关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这种热爱首先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
作为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这种爱也需要教师倾注相当的热情,对他们给予各方面的关注,从心灵上、思想上、身体上、学习上去关心、热爱、帮助、把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
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怎样去关爱学生。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外一个层面。
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过程育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搞好教育教学的保证。
202X年11月17日第2篇:听专家报告心得体会听专家报告心得体会202X年12月26日下午,值焦作市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培优扶弱结题会召开之际,我有幸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傅东樱为我们作的精彩报告。
这位来自东北的著名学者,以他那高深的学识、高尚的品格、风趣幽默如赵本山一样的妙语,向我们展示了他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在细细的聆听中,在不停的语摘中,在无尽的回味中,我无不为傅教授讲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感动着,震撼着。
连日来,我不断地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一位已值不惑之年的教师,我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长,做一位让学生打心眼里喜爱的好教师呢?傅教授已年过花甲,荣誉退休,但他离岗不离业,终日在教育研究领域笔耕不辍。
已出版54万字的《泛舟诲海》被称为中国的“教育诗”,78万字的《圣元之魂》及刚版的《教育大境界》。
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傅教授的大作,但从他报告的点点滴滴里,我懂得了: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不断在自我发展方面下功夫,除了“三力”和“三点”外,我认为更要在师德方面锤炼自己。
傅教授告诉我们:师德是教师的发动机,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
我曾经在激情中度过每一天,在品味中思考过每一天,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深深地明白:师德的真谛是师爱,她高于母爱,所以,我们对待学生,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艾青曾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如海洋一般宽广。
基于这一点,在课堂中我们就能珍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爱护他们,善待他们。
其次,要有一颗童心。
我们所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较浅显,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如果我们老师一味地以成人的眼光、的原则去看待他们,规范他们,对于处于精神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说,必定会与教师的意见相左,这就需要我们忘记自己的年龄,将自身融入学生当中,保持一颗圣洁的童心,与学生共融共处,想他们所想,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与他们共同成长。
再次,要有一颗慈母心。
母爱之所以受人颂扬,母爱之所以伟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宽容。
宽容应是教师心灵的底色。
我们做教师的,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宽容之心恰似春风化雨,丝丝渗入学生的心间,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处处被母爱般的慈爱包围,在中学阶段,度过心灵的迷茫期,走向人格的成熟期。
而作为教师,也必将在助推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长。
第3篇: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202X年5月31日,我非常荣幸的在贺州学院聆听了来自广西师范初等教育学院的蓝卫红老师,以及来自广西师院外国语学院院长陆云教授的精彩讲座,她们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
通过学习,我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更使我感受颇多。
一、英语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影响人本身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只有对英语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在轻松、愉快中学好英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我认为首先老师要有良好的情绪。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良好的情绪能够感染和引导学生。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寓知识于娱乐中,进行愉快教学。
二、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这次讲座中,两位专家都提到英语课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
所谓“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
“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有购物、采访、自我介绍、游戏(如猜谜、竞赛)、问路、新闻广播等等。
“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这种“言语体验”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塑造学生整体人格的切实途径。
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要给学生一滴水,我们就要有一桶水。
”这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小学生刚刚开始学英语,所以教师英语的水平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自己的语音语调都说不好,那岂不是误人子弟?所以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水平,坚持每天说英语,做到多读、多听、多写、多练。
听完讲座,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但我们要做的更多,那些渴望求知的孜孜学子们都在等待着我们给他们注入新鲜的血液,所以,我们要把学到的东西附注于行动,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教好,培养出适应改革开放,会使用英语的各种人材。
第4篇: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听专家讲座心得体会202X年9月10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参加了为期2天的学习培训。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北京多位名师专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
因此,我怀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想法,带着理性的思考,欣赏了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和精彩的讲座,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心中十分叹服。
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
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
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刘德武老师上课首先给我一种反扑归真的自然轻松状态。
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上课时,教态和蔼,营造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自然。
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使学生在上课能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觉得数学课有趣,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重塑自信。
其次,刘老师的备课是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
正如刘老师所说:“备课要备情感,态度、目标。
用读书来比喻,读书的初级目标是越读越厚。
高级目标是越读越保最后升华到灵魂阶段。
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精品文库把学会的知识迁移。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它中。
希望老师上课不只是一面镜子,而应是一颗钻石。
因镜子只是能反射一个面,而钻石能多个面反射,就显得华丽”。
因此,教材中有些会混乱学生的数感的例了要敢于取舍。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就不用游乐场中的滑梯图片导入,而用自制的课件。
刘老师说“我会考虑教材,但我更会考虑学生。
” 最后课堂练习新颖。
刘老师的练习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在练习中学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在大量的精主设计练习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刘老师的练习还有个特点,就是有大量开放性的思考题。
吴正宪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的教学方法,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也同样深深地启发了我。
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而且她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操作,通过思考、动手分、记录过程、方法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水果,”“分米”“分糖”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让我不禁为之赞叹,也和同学们一样,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堂课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老师对孩子们“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吴老师的这堂课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欢迎下载2精品文库的接受。
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也成为了这学期习惯目标培养的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