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 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学习新课:
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
明确:(1)时间:1895年春
(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人物扫描:维新派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6)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自强”“求富”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政府
内
外
交
困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学习西方技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学.科.网
相关史事:
(2)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湘学报》《真报》《知新报》。
问题思考:
(3)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资本主义改良思想。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维新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康有为: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梁启超: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严复: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人物扫描:
严复,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
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
第二、百日维新
问题1、戊戌变法——相关史事有哪些?
明确:(1)时间:1898.6.11—9.21(103天)
1898年夏,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史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
(3)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戊戌变法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6)戊戌六君子: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
问题2: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明确:京师大学堂
办学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历史地位:不仅是全国新式教育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最高的教育
行政机关。
问题3:百日维新怎样失败的?
明确:“戊戌六君子”西太后弄权政变六君子人头落地。
谭嗣同的牺牲值得吗?
相关史事: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狱中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
追问:维新派(代表光绪)与顽固派(代表慈禧)有何异同?
明确:
同: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
异:(顽固派)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维新派)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知识拓展:P31 京师大学堂
4、本课小结:
戊戌变法:
序幕—公车上书
影响最大的报刊—《时务报》、
《国闻报》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戊戌政变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5、课后活动: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6、课堂练习
(1)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D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
设立于( B )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中
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结语: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7、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 1.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2.公车上书 2.内容
3.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3.结果:戊戍政变,六君子遇害
梁启超——(时务报)(上海) 4.意义: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严复——《国闻报》(天津) 典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