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列夫托尔斯泰
• 《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 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 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 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图景。 • 《安娜· 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 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 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 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 《复活》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就。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 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 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 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 国革命的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 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 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 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 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 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 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 义思想。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一岁半丧母,九 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 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 到绝望。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 作进入颠峰,创作《战争与和平》 《安 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长篇巨著。 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 常常处于危险之境。 他是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列夫· 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 重的工作。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 深度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 的生活。 4.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 才美丽。 5.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 各的不幸 。
《名人传》主要阐述了什么哲理?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 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 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 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 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 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茨威格的《三作家》中 记述了他。 列宁: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 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 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 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 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 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 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
(热爱艺术、执著、真诚 善良、博爱、同情人民群 众)
名人传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 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 罗兰创作的人物 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 罗传》《列夫· 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三位 名人中,列夫· 托尔斯泰是罗曼· 罗兰的启示者、 引路人与指引人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夫 ·人,离家 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得安宁以 便安抚良心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 财富、荣誉和地位,但也却像一个疯 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以 至于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 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离家出走,克 死荒郊。
• 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 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 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 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 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 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病逝在阿斯 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 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 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 “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它如猴子一般丑陋: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 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 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 伸,耳朵大大的。” 一个自我折磨,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 一个打破生活得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他很早 就拥有了财富、荣誉和地位,但也却像一个疯狂的 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以至于为了自己的信 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离家出走, 克死荒郊。 “一百年前,俄罗斯一位伟人为我们这一代点燃了 一支最纯真的火炬,照亮了我们的青春。
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 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而善 良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 毅力又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强调自由精神,痛苦和磨难造就 的伟人 。
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 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 上的讲话》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 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 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 泊桑文集序》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 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 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