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秦始皇的功与过: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3)思想封建,焚书坑儒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制度。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清朝——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2016届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评价康熙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5、汉化政策,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评价唐太宗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科举制的“利”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科举制度的“弊”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
“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二)落后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1、中:重视经验。
西:重视实验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高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中国古代史部分1、西周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是姬姓王族,故被分封的诸侯都与周王有血缘关系。
(×)2、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的。
(×)3、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4、君主专制就是中央集权。
(×)5、“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6、元朝中央设臵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7、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一级中央机构。
(×)8、小农经济就是自然经济。
(×)9、自然经济下农民生活很富足。
(×)10、官营手工业在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就是家庭手工业,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11、“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1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1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14、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就是孔子、孟子的“儒学”。
(×)15、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看待世界本原、认识途径不同,故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彻底否定。
(×)16、明清之际批判思想针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彻底否定儒学思想。
(×)17、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没有发挥作用。
(×)18、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相同。
(×)19、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是画景。
(×)中国近代史部分20、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21、林则徐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因而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虎门销烟。
(×)22、《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23、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24、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2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合作才是党内合作。
(×)26、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故国民大革命没有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7、新三民主义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28、工农红军长征是为了宣传革命思想而进行的必要战略转移。
(×)29、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错误。
(×)30、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
(×)31、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要实现工业化。
(×)32、洋务运动是中国政治、经济等近代化的全面起步。
(×)33、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34、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36、辛亥革命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才开始允许自由剪发、废除缠足。
(×)37、影视、互联网等数字信息化迅速发展,报纸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作用。
(×)38、康有为尊孔实质目的是宣传封建旧文化。
(×)39、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学习西学、反封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现代史部分40、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共同纲领》。
(×)43、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的悲剧重演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44、“一国两制”政策下“两制”的地位相同。
(×)45、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是相同的。
(×)46、台湾问题与德国问题、朝鲜问题性质完全相同。
(×)47、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实现民族完全自治。
(×)48、1971年中国挫败了美国企图阻止中国加入了联合国的阴谋。
(×)49、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布,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50、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