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课堂教学的价值
张永万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成果应当大量体现在课堂上。
因此,在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今天,聚焦课堂、回归课堂既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帮助教师重建课堂,实现常态课堂的有效教学?怎样引导教师由对“理想模式”课的追求转向对生活化、个性化教学的探索?常态教学又如何在“实”中求活求新?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常态下教学的认识
常态课是相对于观摩课、示范课而言的,注重的是在普通的教学条件下,一节未经刻意雕琢的课堂讲授所获得的教学效果。
它要求教师在常态课中有效的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在常态课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常态课中让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有效生成效果,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课堂学习都能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原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因此,只有当常态课堂教学得到充分的重视时,学科乃至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现在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开课、观摩课活动,相对于公开课、观摩课的热闹非凡,我们的常态课当前可以说是“涛声依旧”。
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常态课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当前提出要构建“理想课堂”。
什么是“理想课堂”呢?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聚沙成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潜移默化;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的课堂才是“理想课堂”,而这只有通过常态课才能达到。
二、常态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课的教学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只是教师一种课堂的预设,是否科学地进行常态课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高低。
然而在现实中,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有的教师只把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材料“拿来”全盘照搬,没有自己的个性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只能是有害无益。
此外,常态课的课堂设计还常常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例如学情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只有从问题预设、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预设、课堂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细化分析,才能探索出既能实现课改理念,又能符合学生实际的常态课有效的操作策略。
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又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点。
2、课堂教学问题。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如何把常态课的课堂打造成学习的课堂,这是本组教研的主攻方向。
常态课课堂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低效的课。
即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策略运用不佳,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
通过认真地解剖这些低效率的课,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凸现学生主体作用。
二是在通过点拨、引导、交流等方式为学生释难解疑的方面做的不够,这样就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让学生在展现思维过程,主动求证答案中学习,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另一类是浮躁的课。
有的教师的确有教学的热情,总想在教学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因而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例如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
有些教师不顾教材内容是否需要,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40分钟就在多媒体课件的热热闹闹中结束了。
这样的教学让人看到的只是空洞与浮躁,丢掉了应当重点讲解的学科本质。
对于这样的课堂,教研应当着重探讨如何在“实”字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态课设计以及教学的低效,带给学生的是不合拍的教学进度,难消化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学生作业如山,大量的课后时间被占用;另一方面,教师忙于批改机械练习,苦于补
差,没有时间研究课堂教学。
相反,只有改变上述现状,认清常态课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三、常态下教学的改进策略
学校的真正生命在课堂,它的质量保证是常态课。
只有用心关注常态课,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教师的工作才有价值,老师的提升才有内涵,学校才有活力。
因此,常态课的研究应成为本组教研的核心,改进常态课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十分迫切。
1、加强常态课的管理。
要提升常态课的教学质量,科学的管理至关重要。
长久以来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常态课教学质量的唯一依靠,如果教师的素质跟不上,那么即使校方拿出了科学严格的管理措施也于事无补。
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学校的教学管理出现了以下不尽如人意之处。
把管理定位于“写计划”。
认为学校常规管理有一个拟成的计划就行了,至于计划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实施则不予考虑。
再者把管理定位于“量”而忽略“质”。
在管理细则上体现为只对教师的“课时”数量做出要求,认为数量能否完成是教师态度问题,而质量的好坏则是教师素质问题。
其三,把管理定位于“检查”。
在开展教师教学常规检查时,要集学校领导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引领教师对教学常规的检查的重视。
这样常态管理才能起到对常态课研究的引领、规范和促进作用。
2、注重常态课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
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教师就会停滞不前,课堂也会渐渐失去活力与生机。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特别是针对常态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的反思。
这些问题都是最真实的课堂问题。
比如: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如何充分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如何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这些显现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们梳理为教研的专题,立足学生实际,集教师的智慧探讨方法,寻求对策,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实效、最有意义的研究。
解决这样的课堂问题向我们提示了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总之,校本教研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必须注重常态课的反思。
只有从平时抓起,把每一节常态课打造成高质量的课,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效益,学生才会真正受益,教育教学才能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
3、优化常态课的评价。
常态课的评价要按照“简约、扎实、有效”的常态课评价标准,特别要关注师生的发展。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
评价中要抓态度,教师执教常态课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是否用心,认真上课是教师的本分,认真听讲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其次,以评价促发展。
要求教师在常态课上关注学生,而且不仅关注显性的目标,还有隐性的发展目标,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评价时要看老师有没有训练学生的学习常规,有没有督促学生养成习惯,有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
再次,评价要重激励。
进行课堂评价时立足于“帮”,而不是局限于“评”,更不应该是“整”。
从保护教师的自尊和改进教学出发,给予人性化的帮助,尤其是教材的把握、重难点的处理、课堂的应对等,多一些专业发展方面的指导,少一点指责。
总之,教学需要常规,需要常态。
学习本来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师者也只不过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已。
做人需要真诚,讲课需要真实。
我们的课堂需要自然,需要常态。
我们进行有效的常态课教学研究,目的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