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优良传统 推动脱贫攻坚 发言稿

弘扬优良传统 推动脱贫攻坚 发言稿

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发言稿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发言稿李保国式人才涌现出来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用生命诠释了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庄严承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脱贫攻坚正处于进则胜、退则败的紧要关头,需要建立求才、选才、用才为一体的人才脱贫战略,让更多李保国式人才涌现出来。

注入人才力量,为移山添活力。

漫漫扶贫路,遥遥未知期,若要早脱贫,人才缺不行。

要想提质超速地完成脱贫任务,决不可忽视人才之力。

要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求才环境、提高疾风知劲草的选才智慧、增强生材贵适用的用才本领,真正把服务意识好、发展思路清、脱贫技术高的人才血液,输送到贫困一线。

提升服务分量,为移山添动力。

李保国曾说,一个心眼为百姓,不为名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去,农民才听你。

只要干事,终究会有人认可。

给苹果穿衣的做法,一开始村民并不买单,质疑声此起彼伏,但李保国迎难而上,自掏腰包为果树套袋,最终收获丰收之喜,换来农民之乐。

始终保持一颗为民初心,才能摆正务实、清廉的干事态度,在质疑中找准方向、在埋怨里站稳脚跟。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个人情绪,亦顾不了个人得失。

唯有清除心中杂念、提升服务质量,一心向着脱贫彼岸迈进,7000万贫困人口才算有盼头。

汲取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羊肠险径上的探索,乱石荒坡旁的谋划,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苹果树下耐心的身影,凝聚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优秀的精神品质,刻印了一个共产党员合格的印记,也留下了扶贫一线旧貌换新颜的脱贫智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员干部是攻坚力量。

啃下硬骨头,打赢脱贫仗,就要不断汲取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

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之志。

作为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一心为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有了他35年的坚守与努力,使得穷沟变富,荒山变绿。

党员干部当始终把扶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立下攻坚之志、激发拼搏之力,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

瞄准目标干、盯着问题改,不达目的不罢休,摆脱贫困、拔掉穷根。

要有叩石垦壤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是李保国的名言。

无论是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还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背后都是他克难攻坚的真实写照。

扶贫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攻坚克难啃硬骨、一以贯之挖穷根,就是要学习李保国那样的执着与坚守。

要有埋头苦干实干巧干的创新能力。

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为致富专家,以科技创新之手,李保国点亮了整个前南裕生态经济沟。

在脱贫攻坚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用好科技的力量,有效对接谋划、因地制宜解难,在做中强化脱贫攻坚的本领、打出辨证施治的实招,当好地方发展主心骨、走出科技扶贫创新路。

用行动书写党员合格品质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群众对李保国同志的朴素称呼,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合格品质。

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就要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涵养一颗红心向党的政治品质。

从入党之日起,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与努力,践行了入党誓言,回答了付出与获得、物质与精神、名利与奉献等人生命题,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

学习他,就要像他一样,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坚持一门心思干事的实干苦干精神。

活着干,死了算是李保国的口头禅。

党员要像李保国一样,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树立一心一意为民的百姓情怀。

李保国一年200多天驻在田间地头,手机中的900多个联系电话,农民朋友就有三四百个,他自嘲是全国最黑的教授,却是农民眼里最美的李老师。

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挂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谋福利。

保持一尘不染做人的高尚情操。

李保国获过几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后来大家再推荐他,他就说其他老师做得和我差不了多少,还是把优秀让给他们吧!他不图回报、不计得失,既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持企业奖的股份,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名利所累。

党员干部要学习李保国那种淡泊名利的精神,不贪名、不图利,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2强化党建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庆城口县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不等不靠、坚定信心,立下军令状,啃下硬骨头,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城口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干部领着群众干以党建+推动脱贫攻坚扶贫军令状已下,时间表开始倒排,城口县委明确提出了问题导向、责任清单、结果倒逼的工作推进机制。

而作为落实的具体举措,该县首先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入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因此,在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要自觉运用党建+理念,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选好、派好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在此思路之下,该县在充分尊重党员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后进党组织的整顿,对贫困村的村级班子进行了调整,把一批群众信赖、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带动能力的人,充实到村级班子里来。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举措,几乎立竿见影。

一个基层党组织有了一名好书记,就能领出一个好班子、完善一套好的机制、找到一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阚吉林说。

整治为官不为倒逼脱贫攻坚如何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城口将目光盯准了干部作风问题。

一场针对全县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在城口县拉开序幕。

该县专门制定专项整治工作清单,要求各级干部通过自己找、服务对象提、班子成员点、发放意见征求表等方式,将个人及单位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查细查实。

同时,23位县级领导还深入到58个部门和村,蹲点解剖突出问题,整治行动轰轰烈烈城口位于全市最北端,有的干部有天高皇帝远的思想,以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难免出现思想上的懈怠,作风上的庸懒散。

阚吉林希望,通过专项整治,从严治理为官不为的现象,倒逼党员干部形成赶超氛围,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去。

为此,该县针对扶贫工作列出了六个方面不严不实的清单,由县里成立了督导组,采取明察暗访、查阅资料、座谈了解等方式,对25个乡镇(街道)和81个县级部门的问题进行督查。

到目前为止,全县已点名通报了26人、35个单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并处理了15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经督查发现有3个村在脱贫攻坚中存在不严不实问题较多,县委决定对3个乡镇党政一把手实行诫免谈话。

同时,各单位通过书面检讨、诫免谈话、通报批评、考核扣分等处理方式,查处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211人次。

以问题为导向,意在夯实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专项整治行动,实打实倒逼了脱贫攻坚。

被诫免谈话的3个乡镇的党员干部,白天黑夜地蹲在村里干,出现了打起火把扶贫的场面。

深挖穷根三部曲扫除精神贫瘠物质贫困不可怕,精神贫困最可怕。

提高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时,该县在对全县90个贫困村、10994户贫困户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有66.4%的贫困户,都是由于精神贫困所导致。

部分贫困户在脱贫与返贫的怪圈中反复挣扎。

因此,加强基层党建,实现精神脱贫被提上重要日程。

县委经过了深入分析,将群众精神贫困分为了三个类型。

该县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思想荒芜致贫。

陷入人穷志短的藩篱,安于现状,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二是习俗荒芜。

很大部分贫困户从表面看是因病致穷,但其背后的原因是不注重个人卫生、不注重环境卫生,不注重自我保护,导致越贫越病,越病越穷;三是道德荒芜。

部分贫困户子女不孝敬父母,不尽赡养责任,缺乏友善、勤俭等传统美德。

对此,该县对症下药,实施精神脱贫三大行动。

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拔掉人穷志短的穷根。

同时,通过树立一批脱贫攻坚中的基层党组织、脱贫致富的典型,在全县形成一种脱贫致富光荣的氛围。

其次是从美化环境、改变个人卫生习惯入手,拔掉不良习俗的穷根。

在全县贫困村开展了美环境、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在全县农村集中进行了整治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内急乱拉、棚舍乱搭、农具乱摆、道路乱占、衣物乱丢等十乱行为。

在改变个人卫生习惯上,从改变不刷牙、不洗澡这些细节做起,为贫困户送牙膏牙刷,引导贫困人口养成讲究个人卫生习惯做起。

再次是培育文明乡风,拔掉不孝敬父母、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的穷根。

县里在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中,着重培育孝老敬亲、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三种文明新风。

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东安镇兴田村村民刘确华的生活彻底改变:前些年,由于家境贫寒,他长年在外打工,染上了矽肺病,不能再干重体力劳动,回乡后,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陷入困境,几乎一蹶不振。

随着精神脱贫行动的实施,他受到了极大触动,我至少手脚健全,只要有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借钱将自家的房子整修了一番,率先办起了大巴山森林人家,成为东安镇先行先试第一批从事乡村旅游的建卡贫困户。

我现在一年接待游客3000人次,毛收入17、8万,纯收入超过8万,日子越过越好了。

刘确华笑得合不拢嘴。

贫苦户自立自强、发展产业脱贫的氛围已然形成,在强有力的党组织引领下,城口脱贫攻坚,集结号已经吹响。

本文来源:国土资源文秘网 /附送: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

”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

”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