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传统课堂的弊端新课标旗帜下语文课种种不良现象现象一,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

一节初中语文课,上的是韩愈的《马说》,教师整节课没有接触课文,只是领着学生讨论什么是千里马,千里马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在识别与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什么?——这节课就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怎么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文理不通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没有文本的诵读与品味,学生如何感悟母语的魅力,如何继承与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失去了语言的依托,主旨如何体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自然的语言》上成物候课,《看云识天气》上成气象课,《死海不死》上成环保课,这还算不上什么,更严重的是很多年轻教师执教经典古文的时候,根本就忽略了古汉语常识和语言品味的教学,为了展示亮点,直接介入文章形象的分析。

正如浙江永嘉县城西中学的黄琼所言,“教《胡同文化》可以教有关胡同的文化,教《化石吟》可以教有关化石的文化。

如此,将文化当成文本阅读的目的,那么如果舍弃文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内容,舍弃就会成为必然。

”现象二,为追求媒体效应,把语文课变成媒体的奴隶。

在今天,哪位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点另类。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资源,引起课堂教学的革命,这是积极肯定的一面;但其负面效应,就是滥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变成媒体的奴隶和附庸。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赛者都是从各县区层层选拔出来的教学能手,其中一位选手抽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执教者洒脱的气质、流畅悦耳的普通话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良好的素质,其制作的课件——多媒体幻灯片更是流光异彩,“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那榆荫下的一潭”等等的优美意象均被形象为次第播放的精美图片和动画,伴随着优美的轻音乐和执教者的画外音把听课者引入诗的境界,课堂中多伴有唏嘘感叹之声。

但这节课的问题是,在过多的画面压缩了学生语言形象再创造空间的同时,课堂语言成了电影的解说,在学生的失语中教学成了媒体的附庸,语言的品味与鉴赏几乎被挤出了语文课堂。

现象三,为追求轰动效应,寻求语言之外的课堂“亮点”。

近期教育在线网站的语文论坛上发有以“语文味斑竹”著称的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的《荷花淀》课例。

程老师开宗明义就说,以往大家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读小说,今天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读这篇小说。

果然程老师从环境描写中从对话描写中从心理描写中归纳出中国的文化讲究和谐这一结论。

这堂课的目标是明确的:从文本中挖文化,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和谐”内核;做法是粗陋的:与其说是从文本中挖,不如说以文本为引子,引出文化的话题;和谐这一文化主题与小说的联系是勉强的,它并不内于文本,更多是程先生灵感一现的个性解读。

这是一堂典型的泛语文“语文课”。

再说,“以往大家是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读小说”,这个“大家”指谁?如果包括语文教师,究竟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做了?程老师焉知西方文化就不讲究“和谐”了?你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语文,但白马非马,语文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却不是文化,“一千个林黛玉还是林黛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寻找自己的突破口解读一篇文章,这是个人的自由,文本的意义在于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由建构的空间。

但放弃语文教学的宗旨,牵强地附会文化(不知程老师对文化有多深广的研究,而且是从东西文化比较的角度),作秀,还是一如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的附庸?现象四,为追求信息含量,打造全天候效应,课堂成为无中心的大杂烩。

近来,笔者曾听过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执教者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内容涉及大自然风花雪月的经典诗文、有关物候学的科学知识、物候现象的各类图片、重视物候现象服务于各领域的成果和忽视物候现象或对物候现象不了解酿成的天灾人祸、物候问题的探究、物候资料的搜集等等,从已知的掌握到未知的探索、从自然知识到文艺鉴赏应有尽有;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幻灯片、课堂剧、诗文诵读、知识竞赛、讨论质疑无所不及。

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其内容含量、环节设计和起承转合的天衣无缝,使你不得不佩服执教者的课堂驾御能力和幕后编导者的匠心独运。

但这节课的核心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它还姓“语”吗?现象五,为吊受众的胃口,随意课堂恶搞,玷污民族语言。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取悦学生而不负责任地课堂恶搞(多见于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课堂剧改编或作文改写),把庸俗文化(情色、娱乐、追星、绯闻等)和大量的网络语言引入语文课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语言的精神品位因语文教学庸俗化,课堂教学挖掘不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欣赏不到悠久绵长的韵味而在不断下降。

现象六,为追求标签效应,把语文课变成“课标”的模特,疑似炒作。

现在的语文课堂,不搞点标签形式,是不上档次的。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如是,你走进时下的语文课堂,一定见到的情景如下:四人一组的讨论(一分钟或几分钟,不知讨论到什么样的广度和深度,是否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质疑辩论、课堂剧表演、片段小品,再加上学生们稚嫩肤浅不着边际自以为是的回答和教师频繁而廉价的赞美肯定,正所谓教师得解放学生乐逍遥。

这已经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的浮躁的哗众取宠。

你怎么知道师生为文本语言的深沉品味和心灵震撼而引起的课堂沉默就不是精彩的对话?现象七,忘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课堂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

新课标对大语文概念的无边际界定和某些学者们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以及获得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教师,这三个因素的奇妙组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基本内核的语文素养可以忽略不计,但你擅长什么就可以展示什么。

于是以革命的名义,他们尽情挥洒才情。

一堂堂语文课就是他们的创作,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修养和爱好,“作品”自然多姿多彩。

如果你是电脑高手,语文课上就会有很多的动画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语文课就可能欣赏经典电影;如果你长于表演,你的学生就会经常改编课本剧;如果灵感上来,你还可以挂着语文的羊头兜售“文化”的狗肉。

语文课就与教师的个人才情有太多的联系,借着课改的春风,拿着《课标》》做令箭,语文老师有一种“翻身农奴得解放”的快意。

在翻身情结的驱动下,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正当,所有的指责都会被“文化”一词轻轻挡回。

语文教师欣喜地开掘空间,以为置身于旷野四面都是前进的方向。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运用、丰富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唯一要义。

学会了语言就等于掌握了交际和文化承载的工具,领悟语言就是文化的熏染和人文精神的培植。

在和语文课程紧密联系的语言、工具、人文和文化这四个概念中其内核就是语言,而工具和人文则是一切文化成果和现象的普遍属性。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和某些学者对语文课程的广义文化学解读,使语文承受了太多的不该承受之重,使语文课程在外延无边际的延伸中缺失了自己的本体内涵。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

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

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

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

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

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

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

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

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为此我们研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