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限责任公司强制退股制度

有限责任公司强制退股制度

股东强制退股制度之建构——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论文提要:有限责任公司是典型的兼具人合性和资合性特征的公司,是我国主要的公司形态。

现行法律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较为宽松,只要股东之间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具备一定的资金条件即可设立,即股东基于人合性基础享有创设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由。

同理,基于人合性基础丧失,股东也应享有退股的自由。

但事实上,由于当前法律对股东退股制度规定过于谨慎,强制退股制度缺失,导致股东强制退股无门和公司除名无据之纠结。

本文从我国当前《公司法》对股东之间矛盾解决的相关法律规定着手,分析了当前审判实践中现有股东退股救济制度之缺陷与不足,从现实层面论证了设立股东强制退股制度之司法需求。

同时对现有公司资本三原则之传统理论进行反思,进一步探寻股东强制退股制度之法理依据,并在完善我国现有的股东退股制度和借鉴国外关于股东除名权制度的基础上,基于股东有强制退股之权利和义务,公司也有要求股东强制退股之权利和接受股东强制退股之义务,根据股东退股与公司除名在条件、范围、程序等等方面的诸多相似性,将股东退股与公司除名予以结合,设立我国本土化的股东强制退股制度,包括股权强制转让和股权强制回购等制度。

全文共9998字。

与其争得鱼死网破,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其设立简便、组织灵活、成本较低等特点而广受中小型企业的青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个人实现其经济利益的主要载体。

但其内部的利益冲突无处不在。

因而在公司法中必须建立多种利益冲突解决机制,及时消除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使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地处于良性运转状态。

⑴但由于当前股东强制退股制度缺乏,导致股东退股无门,公司除名无据而备受诟病。

此种困境之下,需要一条成本较小又相对通畅之路可以使股东主动或被动退出公司。

因此,在我国设立股东强制退股制度成为公司法制度建构中的必然要求和实然选择。

现笔者以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谈谈构建和完善我国股东强制退股制度之具体设想。

一、立法现状与实践困惑:退股无门和除名无据之纠结世间熙熙,皆为名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

股东虽是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但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

公司经营中基于经营管理、经济利益等各种原因,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和摩擦。

因此,如何解决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内部冲突是各国法律感觉颇为棘手的问题。

(一)立法现状我国《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一》、《司法解释二》、《司法解释三》)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退股规定了自愿退股和强制退股二种方式。

其中自愿退股方式包括股权转让、公司股份回购等方式,即《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五条之规定;强制退股方式又分股东要求强制退股和公司要求股东强制退股二种情形,其中股东要求强制退股规定了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及司法解散制度,即(1)刘德学:《股东除名权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页。

《公司法》第七十五条、第一百八十一条、一百八十三条及《司法解释二》的相关规定;公司要求股东强制退股规定了未履行出资义务或抽逃全部出资的股东除名制度,即刚出台的《司法解释三》第十八条之规定。

纵观我国当前《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赋予了股东对公司章程更大的自治权,但没有赋予广泛的股东退股权利,也没有规定一定条件下股东退股之义务,导致司法实践中股东退股无门和公司除名无据之纠结。

(二)实践困惑1.自愿退股极不顺畅在当前有限责任公司中,某些小股东因公司经营一直亏损,且与其他股东不和,欲转让其股权退出公司,但因受人合性基础的限制,无人受让其股权,而内部股东故意把股价压得很低,小股东又不甘于以如此低的股价出让,小股东欲通过转让股权方式自愿退股并不顺畅,但又不符合《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条件,因此深陷资本囚牢。

2.强制退股范围过窄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了股东强制退股制度——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但同时又限制了请求权的范围及行使条件,即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救济范围过于狭窄,条件苛刻,标准不明确,操作性差,容易出现规避现象。

在审判实践中,满足《公司法》第七十五条之条件的很少,而为数不多的案件中,争议较大的是对于股价的确定,现行的司法评估机制不健全,往往无法获得真实合理的股权价格。

3.司法解散成本过大当前审判实践中,许多股东在退股无门的情形下,往往选择最极端的退出方式,提起司法解散诉讼。

解散公司虽然可以使股东从公司僵局中解放出来,但同时将导致公司法人“生命”的终止和运营价值的损失,不仅使股东要承受失去公司、事业被毁的重大变故,也给众多的利益相关人带来损害。

这种“解脱”的途径,代价太大,成本过于昂贵,也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所以解散公司并不是最可取的上上策。

⑵4.公司除名理由单一虽然我国对于股东除名制度姗姗来迟,但终于在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三》中规定了对于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全部出资的股东除名权制度。

但该条所规定的除名理由单一,且必须形成股东会决议。

同时,对于股东会参加人数及决议形成的多数如何确定均未予明确规定。

5.强制除名制度缺失当公司内部出现“离心股东”,处处刁难、吵闹,甚至做出有损公司名誉或利益的事端,虽然《公司法》规定可追究该名股东的损害赔偿责任进行救济,但无法从根本上保护公司和其他股东免受侵害或弥补已经受到的侵害。

此时,公司和其他股东都希望该股东能够退出股份,使得公司继续正常经营存续。

但是,现行公司法及司法解释仅对未履行出资义务或抽逃全部出资的股东可通过股东会决议将其除名,对于离心股东的其他严重损害公司经营的行为或者股东无法履行股东权利和义务的情形均未纳入强制除名范围。

二、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强制退股制度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当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信赖基础缺失,公司形成僵局但尚不致于走向死亡时,股东强制退股是有效的救济途径。

与其争得鱼死网破,两(2)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页。

败俱伤,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而股东强制退股制度之设立正是基于现实需要,更有其理论依据支撑,是切实可行的。

(一)传统理论反思与宏观法理溯源1.资本三原则之思辩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素来被我国公司法学者视为大陆法系国家公司法的三项经典原则。

我国将公司资本三原则的功能定位过高,许多学者根据资本三原则反对法律赋予股东退股及除名之权利。

认为股东退股,抽走投资,会使公司的财产减少;而开除股东势必造成公司回购自己的股份,造成变相的股东抽逃出资,公司资本的减少。

意味着对债权人债务担保的信用基础受到破坏,有损公司的偿债能力,加大债权人的风险,于债权人的利益不利。

⑶但事实上,公司成立以后,随着公司的经营,公司的资产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公司的原始资本并非一成不变。

我国盲目坚持资本三原则,并不能有效防止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行为;过分相信和依赖资本的担保功能,使债权人利益的保障仍然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资本三原则事实上并没有使债权人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公司法原定的设计目标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极大的反差。

我国《公司法》及《司法解释三》对有限责任股东退股权及除名权的规定虽然是有限的,但已经对传统的资本维持原则进行了突破,为我国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强制退股制度进行了有效尝试。

2.契约自由理论公司契约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公司是股东与股东、股东与公司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所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

⑷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签订投资协议,到共同拟定公司章程,到成立公司,都体现了股东之间(3)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4)段威:《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合理期待落空原则——评英国上议院Ebrahimi v Westbourne Galleries Ltd.案》,载中国民商法律网,于2011年3月1日访问。

的契约性质。

契约自由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基于人合性基础组建公司的自由和基于人合性基础丧失退出公司之自由。

(1)基于信赖基础组建公司之自由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我国除法定资本最低限额等有明确限制外,股东可以基于信赖基础自由设立。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所规定的资本最低限额是最高的,其他国家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更为宽松,正是契约自由理论在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中的具体运用。

(2)基于人合性基础丧失退出公司之自由对基于私法自治而构建的团体,应适用“合则来,不合则去”的原则。

也就是说,成员可以进入团体,也可以因某种事由而脱离团体,这是私法团体应有的属性。

公司作为私法团体之一亦是如此,不应该将限制成员加入或退出作为意图。

也有人称之为“团体可分解理论”。

⑸既然法律允许契约当事人具有创设、开始这种法律关系的权利,自然也应当赋予解除这种关系存续的自由。

如果股东的信赖关系遭到破坏且无法修复的,不和谐之股东退出公司可能是其中的最好选择。

即便是法律与契约没有现实规定,基于诚实信用考虑,在遇到股东不能维持此种关系时是应当允许“缔约当事人”解除这种关系的。

⑹3.企业维持理论企业维持作为商事法的基本原则而存在,是贯穿整个商事法的基本精神。

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元素,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所以,商事法一直……致力于防止因企业破产、解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⑺当公司存续的利益大于股东个体利益时,在兼顾平衡股(5)蒋大兴:《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的问题研究》,载《商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6)陈新:《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股制度的立论依据及其必要规范》,载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于2011年3月25日访问。

(7)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东个体利益的时候必须优先考虑公司存续利益。

如果公司内部矛盾不可调和出现僵局,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有效化解,但公司解散直接导致公司走向死亡成本太大,则通过股东强制退股应是最佳选择,而企业维持理论为此提供了正当性基础。

4.利益平衡理论公司股东退股势必关系到公司利益,公司股东利益,也可能影响到公司债权人利益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需要考量股东之间、公司与股东之间、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利益平衡。

(1)股东之间的平衡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大股东很可能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操纵公司的权力机构,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使得中小股东应享有的投资权益被侵害和剥夺。

因此,出于平衡各方利益的需要,需要赋予中小股东相应的救济途径,即以合理价格强制退股。

(2)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平衡公司和股东作为公司契约的缔约者,他们在契约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当事人。

作为契约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应当是平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