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的信尊敬的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您们好!我怀着忐忑不安和非常沉重的心情,给您们写这封离别信,这也是万般无奈之举。
然而,我又不知从何说起。
能花点时间看完这封信吗?首先感谢董事长,感谢公司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感谢董事长、感谢公司三年多来对我的信任。
从入职的那天起,我就把自己全部交给了公司,给自己明确了工作方向,树立了奋斗目标:拥护公司章程,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公司的重大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把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发挥出来,为公司发展增效。
我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去做的,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我已经做到了。
虽然没有做出大的成就,但我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了,难啊。
然而,事与愿违,老天非跟我过不去,一年发生一件事,都是意想不到的事。
2011年发生了员工为了私利,采用不正当手段,明争暗斗,甚至不惜损害公司的利益和声誉,打着公司的旗号,谋取私利,是公司的声誉蒙受损害;2012年发生员工诈骗用户入户安装费(32000元),挪用公款(741元),同样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2013年7月,维稳期间,发生值班人员、带班干部全部睡岗被乌什县政法委查处通报......发生这三件事情,我非常心痛,对我的打击很大,我无地自容,都没脸见您们。
我曾2次想递交辞职报告,终因工作任务未完成,目标未实现而收回。
特别是后两件事,那是完完全全不应该发生的,一个是违法的,一个是违反政令的,我没想到我的员工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更没让我想到的是我的员工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实事求是地说,我对后两者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也是做得非常扎实的、细致的。
这都是我太过相信自己的员工的结果。
公司给乌什县“7.3睡岗事件”定性为是一起管理责任事件,这是公司给我的鞭策,也是对我的激励,作为乌什县分公司负责人要时刻紧绷安全这道弦。
“7.3”睡岗事件,公司进行了责任追究和处罚,引发了一连串后续问题,被解职辞退的员工将矛头直指我身上,对我进行人生攻击、诬陷,所举报的问题有的偏背事实,有的纯属子虚乌有,就连经过班长(含他本人)、站长、主任协商、讨论,又在周例会上经员工讨论通过的事情,也作为举报材料诬陷我(我和他没有一点利益纠葛、更没有一点个人恩怨、矛盾,相反我对他们照顾尤佳,可以说比对其他员工更好),试想,他的用心何在?目的何在?仅仅是把我扳倒而已?恐怕没那么简单,背后隐藏更大的阴谋。
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哪些事该做,哪些是不该做,哪些事情传播到员工,哪些事情传播到管理人员......这一点还没糊涂吧,如果这都不能把握,还能当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吗?一些区区小事既不损害公司的利益和声誉,也不侵占员工的利益,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还不能做主处理吗?我承认,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我没有及时向公司第一责任领导汇报,主要是基于公司领导繁重的工作怕受到干扰,分散领导的工作精力,另一个后顾之忧就是怕影响分公司年终目标考核。
因此,我的这个想法是自私的,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我也为之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这也是我工作近30年首次犯下的错误,更是我短暂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这个污点,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教育和启发是极大的,我会把它作为一种动力,修正人生航行的坐标,提高对人和事物的辨别能力,处理能力,做任何事必须多长一个心眼。
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不是我所想要的结果,更不是董事长、周总您们所要的结果,我真诚地向您们道声“对不起”。
我能成为浩源的一员,感到非常荣幸,我能为浩源在乌什县的发展壮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已做的最好了。
从分公司成立、建设、发展我是亲历者、见证者,除我之外,我下面的员工没有一个人有资格给我说三道四。
从一块不毛之地变成绿郁葱葱的标准化站场,从当初日销售量3000立方至现在日销售量13000立方,城镇居民天然气使用基本覆盖(除廉租房),这一切,我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这一切,没有我家人的100%的支持,没有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照,没有员工的努力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在这里,我感谢家人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可能一年365天,天天在站场呆着,忘我地工作,尽心尽力的工作,说个不好听的话,我把家当成了一个饭馆、旅店。
我感谢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给予分公司的支持和关照,没有他们支持和关照,我们的经营会受阻碍,没那么顺畅。
我感谢我原单位的领导,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业务发展不了这么快,汽车销气量完成不了,经营目标就实现不了。
我感谢员工,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始终坚守在岗位,他们辛苦了!尊敬的周董事长、周总,我的心情很乱、很复杂,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道向您们说明了什么,我为公司的付出不想再做过多的说明和陈述,最后我想说的是,公司对我的处理,我没有意见,诚恳地接受,至于被辞退的员工及家人的后续举报、诬告我的不良事件,对我人身造成的不良影响,我需要时间,用法律手段向陷害我的人讨回公道,所以,对我的过错,对我管理出现的问题,我已得到您们的原谅和宽恕,我只恳请您们给我放“长假”,以便处理近期发生的一些琐事。
以便回来后好投入工作。
2013年7月28日篇二:总经理辞职信致董事会辞职信**公司董事会:**怀着感恩的心向你们写这封辞职信,首先感谢董事会成员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信任与支持,自我担任**公司总经理一职以来,得到董事会的支持与信任,使我在工作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公司得到同行和领导的赞扬和肯定,也得到过不少荣誉。
在此良机下,我本应该带领公司再创辉煌,但由于我有新的工作任务和人生目标要去完成,所以申请辞去**公司总经理一职去接受新的任务和挑战,请董事会批准我的请辞,并做好总经理的接替工作,同时请董事会委托审计人员对我任职期间的生产经营工作进行审计,我现正式向董事会提出辞职申请,希望在**公司股权交接后正式离职,并请董事会、**董事长在收到我的辞职信后,安排总经理的交接和审计工作,请接纳为盼。
年月日**公司董事会成员意见:篇三:一封总经理的辞职信一封总经理的辞职信您好!今天,当我不得不怀着复杂的心情提笔时,心中充满了感慨和遗憾。
现在是7月上旬,算来正好我上任总经理五个月的样子,期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尽管这五个月取得了××历史最好的业绩,但我还是决意离开,这种结局带给我更多的是沉重和反思。
一、反思走入××的决策当初经过跟您和猎头公司协商,我对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研,呈交管理诊断报告后我选择了放弃,两天后您亲自开车到我家,而且告诉我,您组织过中层管理人员集体表决,一致通过聘我做总经理,并让他们每个人签了?军令状?,如果某一天因为新任领导的管理需要,对他们进行调整或辞退,任何人不得有异议。
我很感动,自感无法望孔明先辈之项背,无需三顾茅庐;也看您变革决心之大,告诉我把权力完全下放,可以大胆放手地去干;还有一点是我的私心——大学毕业二十年一直在外漂泊,毕竟我们公司在老家,中国人有个叶落归根的情结,种种复杂的原因让我接受了这份任命。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是因为原因接受了任命,而非因为目的——我迈出的第一步就错了;而作为您,在各项条件尚未完备,尤其在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引进了一个总经理。
在进入公司两个月,我逐渐意识到公司过分注重短期效益,授权也远不够充分时,提出了离开。
是您的诚心再一次打动了我,是啊,来的时间毕竟太短,完全放权也存在风险,公司失败不起,而员工的渴望、管理的现状也确需引进外聘的高管;我同样也失败不起,作为从业多年的职业经理,更不愿意轻易看到自己的失败。
今天看来,我们双方的定位就没有从根本上取得一致。
您是想透过一个外聘的高管把自己的管理思路贯彻下去,您需要的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个总经理助理或者执行副总,无非为了促成我进来,冠了一个总经理的名头,尽管您对此一直讳莫如深。
也许您的本意不仅在于自己飞得太高太快,感觉原有的管理队伍已跟不上自己的思路及企业的形势;还在于,当您面对那帮剪不断理还乱的老臣甚至邻居员工,希望借他人之手革除组织的痼疾,又能避免自己成为炮打庆功楼的朱元璋第二。
但我们配合的最大问题在于,老板您希望透过一个职业经理去改变下边时,却没有意识到系统问题的根源大多出在自己身上。
职业经理依之,将因错位导致舍本逐末;反之,试图改变老板的结局,往往注定失败的是自己。
因此,我们××公司招聘高管,必须在您认识并接受改变自己的时候。
二、反思战略思路的配合上一个企业的战略要统领全局,是企业发展之大纲。
战略是基于企业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综合因素并配备必要资源的结果,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配合不同的战略。
看一下我们××公司的现状:1.几个主要运营指标:? 2008年销售额较上年增长-10.7%,2009年增长率为2.3%; ? 质量方面:09年配套产品退货率为13.8%;? 成本方面基本变化不大;? 交货期没有统计数据。
2.下面是摘录的部分调查问卷、访谈和文件记录的数据:? 了解公司战略规划的员工占比:3.8%;? 认同企业而留下的占比:5.1%;? 员工公平满意度:29.4%;? 越级指挥普遍性:74.5%;? 文件执行率:13.4%。
近几年业绩徘徊的原因全在这里:运营指标是结果,问卷调查的数据是原因。
您对诊断报告是认同的,我们也不止一次的沟通过,企业由快速增长变成停滞不前,已经说明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长痛不如短痛,趁现在企业效益还好,市场还给我们喘息的机会,应尽快把工作重心放到规范基础管理上,否则受技术、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执行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质量、交期无法彻底保障的情况下,我们供货越多风险越大,等到我们的品牌信誉出了问题再去补救,就为时太晚!事实上,在我进公司不久,您重新调整了2010年的年度目标。
这个目标是在前三年业绩徘徊的情况下,销售额增长32.8%。
回顾一下我们××公司发展的历史,我们企业的发展,得力于老板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资源,我们是在行业竞争力极其弱小的情况下,借火爆的行业形势,靠低端产品和价格优势迅速膨胀起来的,我们赖以成功的增长模式就是复制规模。
尽管您嘴上承认规范管理为第一要务,但内心似乎更偏好规模效益,做得更大,然后更强。
×总,做大还是做强,要看企业发展的阶段,不是凭感觉或拍脑袋出来的。
今天成功的经验,有可能是明天失败的根源。
我曾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做过,深刻理解残酷的市场竞争意味着什么。
不用跟家电业比,即使跟普通竞争力的行业相比,我们的生存都是问题。
今天汽配行业的竞争形势已经从蓝海跨入红海阶段,但我们的思维还未从根本上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