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术会议纪要
另外PPARγ对血管及平滑肌的作用,也 使其具有降低血压的功能,由于动脉粥 样硬化及高血压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PPARγ激动 剂的抗炎和降压作用将可能对糖尿病肾 病起间接保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PPARγ激动剂可能导致体 重的增加和水钠潴留,因而伴有重度肥 胖及心功能衰竭的患者慎用。
一、足细胞损伤与DN蛋白尿产生
已经证实足细胞病变所致的足细胞脱 落是导致肾脏损害紧张的主要原因,足 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蛋白尿形成的基础, 足细胞结构改变和数目减少在1、2型糖 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和明显蛋白尿患者 均可见。 在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即 使具有正常白蛋白排泄率,足细胞数目 亦比正常人减少,。
三、尿中足细胞及特异性分子 检测评价DN进展
›通过抗Podocalyxin抗体可以自尿中 检测到完整的足细胞。 ›研究发现DN发展不同时期尿中足细 胞数目有显著差异。
肾小球系膜细胞间通讯在高糖引 起的衰老相关表型改变中的作用
结论认为:高糖可通过抑制系膜细胞,
导致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周期进展停滞, β-gal染色阳性率增高等衰老相关表型改 变,提示增强细胞间通讯功能对防治糖 尿病肾脏病理改变有重要意义。
5.糖尿病肾脏微血管基底膜
基底膜增厚机制:
(1)高糖诱导足突细胞-整合素表达模式 改变; (2)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降低及MMP组织 抑制因子表达上调后Ⅳ型胶原合成;
基底膜增厚机制:
(3)足突细胞形态学的改变以及相应 的BGBM变化; (4)VEGF/PDGF(B链)及其受体 的高表达导致基质的积聚; (5)氧自由基/氧化应激导致基质积 聚。
›大量证据表明,PPArγ在肾小球(足 突细胞/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肾近 曲小管/肾脏纤维细胞广泛表达。 ›在高糖刺激下,上述细胞表型发生分 化,导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产生 增加。
• 当使用PPARγ激动剂处理后,上述病理 改变可被有效阻断,其机制可能与 PPARγ活化后抑制TGFβ1和MARP传导 通路有关。 • PPARγ激动剂具有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作 用。
该研究对43例糖尿病患者考虑合并非糖尿病性肾 病进行肾活检,结果显示:15例为单纯的糖尿病 肾小球硬化症(DGS),5例为DGS合并非糖尿 病性肾脏病(NDRD),23例为单纯NDRD。 结论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损害的临床表 现并不意味着病理上一定就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 症,2型糖尿病患者常可合并其他类型肾脏病,肾 活检是重要鉴别手段。
一、足细胞损伤与DN蛋白尿产生
在临床DN患者中,足细胞数目进一步下 降,而肾小球毛细血管面积无改变,这导致 了足突增宽,足细胞黏附GBM的能力下降, 随后发生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足突融合,足细胞胞胞体缩小,足细胞与 GBM分离,从尿中排出。肾小球滤过膜完 整性受到破坏,大量蛋白尿生成,从而启动 了肾小球硬化的进程。
二、足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分子 与DN
足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分子与DN 足细 胞裂孔膜在DN蛋白尿产生中起重要作 用,裂孔膜蛋白nephrin是免疫球蛋白 超家族的跨膜蛋白,在足细胞裂孔膜上 作为黏附受体和信号蛋白,其表达变导 致裂孔膜功能异常。
二、足细胞表达的特异性分子 与DN
在蛋白尿出现之后,nephrin mRNA先 有6~8周的短暂上调,之后随着肾小球损 伤进展,表达减少。 Nephrin 表达减少引起的裂孔膜改变可 能是导致DN肾小球通透性增加的原因。
3、ET-1对DM肾脏细胞外基质 的影响 :
• 一些ECM降解酶类(胶原酶、纤溶 酶等)表达和活性明显下降。高糖 上述作用,部分可能通过ET-1介导 而发挥。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DN研究的深入,人们认 识到,与肾小球损伤相比,肾小管间质损 伤与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关系更密切。
是一组脂质激活核受体及转录因子,属于核 受体超家族的一个成员。 PPAR共有三个亚型:
PPARα,PPARσ/β,PPArγ,
PPARα主要分布于具有丰富线粒体和脂质β 氧化活性的组织,如肝脏,肾脏. PPARr在脂肪组织高表达. PPARσ/β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
• 目前比较公认的是PPARγ是胰岛素 敏感性和葡萄糖内环境稳定的主要 调定点。 • 在PPARγ基因缺陷的病人,其发生 糖尿病的几率大幅度增加。
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 与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该文章认为:
1.糖尿病时,肾小管细胞可发生表型转化, 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从而参与肾小管 间质纤维化的过程。 2.HGF可能具有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 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从而改善 肾功能。
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 应用研究
43例2型糖尿病患者肾穿刺活检 临床和病理分析
6.血管生成和重塑
在DM状态下,肾脏局部出现适应 性改变,表现为新血管生成,其机 制是多种因素影响肾脏局部微循环 和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导致内皮表型 转变,促血管生成因子增多,抑制 血管生成因子减少。
脂质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γ)与糖尿病肾病
脂质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
(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4)血管紧张素Ⅱ
肾小管损伤的机制:
• 骨桥蛋白是一种酸性的磷酸化蛋白,骨桥
蛋白调节炎症反应,调控巨噬细胞和巨噬 细胞来源细胞的功能。巨噬细胞大量浸润 和皮质小管的损伤密切关系 。
• 其它: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胰
岛素样生长因子。
足细胞在糖尿病肾病中的 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肾小球脏层 上皮细胞,即足细胞损伤与DN病人 的蛋白尿产生和 肾小球硬化进展明 显相关。
糖尿病肾病替代治疗的时机
美国NKF-K/DOQI指出:糖尿病病 人开始透析时,其残余肾‘功能要 比非糖尿病人高,国内学者建议在 Ccr20ml/min时开始做瘘为透析作准 备,当Ccr降至15ml/min时及可进行 透析。
糖尿病肾病替代治疗的时机
北医腹透中心的经验:血肌酐大于5-6mg/dl为 糖尿病肾衰竭的透析指征。若有严重的合并 症:如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水钠潴留、严重 的胃肠道症状、心力衰竭、高钾血症时应在 血肌酐5mg/dl开始透析。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难 以用药物控制,即使Ccr在20-30ml/min也可 考虑采用透析脱水治疗。
肾小管损伤的机制:
(1)肌成纤维细胞:
该细胞不仅在肾脏,在肝脏和肺间质纤 维化的过程中,在增加细胞外基质都起关 键作用。 体内证实间质纤维原细胞是肌成纤维细 胞的来源,肌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过 度产生细胞外基质。
肾小管损伤的机制:
(2)TGFB-1,是具有促进纤维生成作
用的细胞因子,直接刺激细胞外基质生 成,也可通过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使细胞 外基质产生过度。
内皮素和糖尿病肾病
内皮素的作用
• 研究表明,在DN动物模型和人肾组织中 均证实存在 内皮素1(Endothelin,ET-1) 高表达,随着DM病情进展、蛋白尿程度 加重及肾功能下降而增加,ET-1受体拮 抗剂能够显著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并能减轻DN动物模型肾小球硬化和肾小 管间质纤维化程度。
谢 谢!
2、ET-1对DM肾脏血流动力学 的影响:
(1)收缩肾脏阻力血管,减少肾脏 血浆流量。 (2)促使系膜细胞收缩,导致肾小 球滤过面积和超滤系数减少。
3、ET-1对DM肾脏细胞外基质 的影响 :
高糖能够显著上调体外培养肾脏系膜 细胞ET-1表达,当系膜细胞、肾间质成 纤维细胞与高糖细胞培养基,或含ET-1 细胞培养基分别共同孵育时,系膜细胞 或肾间质细胞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细胞 外基质成分合成明显增加(Ⅰ型、Ⅳ胶 原、纤连蛋白等),同时伴有TGFβ1等 表达显著上调。
糖尿病的肾脏微血管病变
3.神经体液因素: RAS,No,bradkinin 4. 细胞因子:
TGFβ1,VEGF,Angiopoietins,FGF、 PDGF。
糖尿病的肾脏微血管病变
5.糖尿病肾脏微血管基底膜:
DM患者肾微血管不仅可导致肾小 球基底膜增厚,也可导致系膜基质 增宽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
2004年中华医学会 肾脏病学术会议纪要
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研究 基础部分
糖尿病的肾脏微血管病变
1.微血管病变机制:
血液动力学异常,血液动力学异常 并导致高灌注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 重要特点。
糖尿病的肾脏微血管病变
2.代谢因素:大量证据表明葡萄糖代谢异
常是加速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 因素: 多元醇和己糖胺通路量增加。 AGES形成。 磷脂酰肌醇代谢障碍和肌醇异构耗竭。 前列腺素类产物增多。 PKC同功酶活性改变.
内皮素作用机制:
1、ET对糖代谢的影响:
高血糖是糖提示ET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之 一。
1、ET对糖代谢的影响:
(1):ET通过与胰岛素竞争蛋白激酶C依赖 性通路,影响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 (2)ET-1通过减少骨骼肌细胞中胰岛素受 体底物-1、IRS-1相关P110(α)合成,损 害胰岛素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 (3)ET-1通过对抗胰岛素的舒血管作用, 减少胰岛素敏感靶器官的血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