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判性思维教程重点

批判性思维教程重点

逻辑论证
图尔敏模型:六要素结构
批判性问题回答
对眼下这个问题怎么处置?C:主张(结论)
你的主张有何证据基础?G:根据(论据)
你如何从这些根据得出该主张?W:保证(担保)这真是一个保险的移动?B:支撑
你的主张有多强?M:限定
那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或许推翻该论证?R:反驳(反证)论证评估的一般流程
辨识:主张(结论)和理由(前提)
论证标准化:补充隐含前提
评估前提的可接受性
确定论证的特定语境对支持力的要求演绎有效?
评估前提对结论的实际支持力归纳可靠?
评估对相反主张的反驳力得出合情理的假设?
演绎逻辑
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有主项、谓项、量项、联项四种词项组成。

直言命题的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SAP
2.全称否定判断SEP
3.特称肯定判断SIP
4.特称否定判断SOP
5.单称肯定判断SaP
6.单称否定判断SeP
直言命题的周延性:
在性质命题中,如果断定了一个词项的全部外延,则称它是周延的。

用处:推理中,结论周延的项,前提中该词项也必须周延。

直言三段论
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1.在一个三段论中,必须有且只有三个不同概念。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必须周延一次。

3.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前提之一是否定的,结论也应当是否定的;结论是否定的,
前提之一必须是否定的。

5.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前提之一是特称的,结论必然是特称的。

基本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真值表
归纳逻辑
统计推理与论证
统计数字陷阱:
1、平均数的误用:平均数不能代表个体
2、相对量与绝对量:相对量与绝对量并无必然联系
3、数据的可比性:对象、根据、本质不可比,表面上在比而已
4、独立数据:脱离比较基础,例:“发生事故的司机80%未系安全带,所以系上安全带可极
大地减少危险”,其真的前提是“市民中习惯系上安全带的人数远远超过20%”。

因果推理与论证
从因到果的论证
论证型式:
一般地,若A发生,那么B将(可能)发生,
在此情形下,A发生(可能发生),
在此情形下,B将(可能)发生。

CQ1. 因果概括问题:前提中反映某因果联系的命题是否为真?
CQ2. 证据力量问题:加入前提中存在证明某因果联系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足以证明某因果联系存在吗?
CQ3. 干扰因素问题:存在干预或抵消在此情形中产生那个结果的其他因素吗?
CQ4. 所提到的因果联系是似真的吗?
CQ5. 提出的因果联系使得预言后果似真吗?
从果到因的论证
论证型式:
F是一个发现或给定的事实集。

E是F的满意说明。

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不同于E的说明能像E一样满意。

因此,E作为一个假说是似真的。

CQ1. 除了对话中目前为止不同的可利用的说明而外,E本身作为F的一个说明有多么满意?CQ2. 假说E比目前为止对话中的其他可利用的不同假说好多少?
CQ3. 对话进行了多远?如果对话是一个探究,在案件的调查中搜索进行的有多彻底?
CQ4. 最好是使对话继续前行,而不是在这个点上得出一个结论吗?
从相关到因果的论证
从相关到因果的论证
论证型式:
相关性前提:A和B之间存在正相关,
结论:A引起B。

CQ1.相关存在问题:在A和B之间真的存在正相关吗?
CQ2.相关性证据问题:存在A和B之间正相关的大量实例吗?
CQ3.因果方向的问题:有好证据表明,因果关系是从A到B,而非恰恰是从B到A?
CQ4.独立第3因素问题:能够排除A和B之间的相关性是有某个既引起A又引起B的第3 因素C加以说明吗?
CQ5.因果间接性问题:是否存在能够表明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间接的干涉变量(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其他原因起中介作用产生的)引起的?
CQ6.相干性范围问题:假如A和B之间的相关性在特定的范围之外不成立,那么,能否清楚地指明该限制范围?
CQ7.归类B的方式问题:能够表明,B的增加或变化不只是由于定义B或将事物归类于B 的方式,或者由于在定义B或归类的方式的过程中改变标准吗?
征兆
具体前提:A在这个情景中真。

一般前提:B一般被指示为是真的,当它的征兆A真时。

结论:在这个情景中B真。

CQ1. 征兆与其所指示物之间的相关强度是什么?
CQ2. 存在其他更可靠说明该征兆的事件吗?
因果主张的确立
事实:A与B时间相关或者统计相关
解释1:因为A导致B。

解释2:因为B导致A。

解释3:纯属偶然的巧合,并没有因果关系。

解释4:因为C导致了A和B。

解释5:因为A和B互为因果。

解释6:因为A与C相结合导致了B,也就是说A是导致B的部分原因。

解释7:因为B与C相结合导致了A,也就是说B是导致A的部分原因。

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求同法
特点
通过一个消除过程,抽离出一个共同特征,建立因果联系。

求同法结论可靠性不高原因:
1.没有对出现被研究对象的所有场合都加以考察。

2.可能会把表面看来不相同实质却隐含着共同因素的先行情况当作无关情况加以排除。

批判
1.考察的场合是否足够多,是否有反例存在?
2.是否另有他因?
a.不同场合中所具有的相同因素是不是唯一的?
b.表面不同是否实质相同?
求异法批判
1.不同场合中所具有的差异因素是不是唯一的?
2.注意在相同因素中有无差异因素?
3.要注意探求是否还有隐藏着的其他原因?
4.不同场合中所具有的差异因素是部分原因,还是全部原因?
5.正反两个场合的背景因素是否一样?
依据消息源的论证形式
根据知情地位的论证
知情地位前提:a处于知道A是真还是家的地位。

断言前提:a断定A是真的。

结论:所以,A是真的。

CQ1.a处于知道A为真的地位吗?
CQ2.a是一个诚实的(可靠的)来源吗?
CQ3.a的确断定了A是真的吗?
专家意见
大前提:资源E是一个包括命题A的学科领域S内的专家
小前提:E断定(D领域内的)命题A是真的
结论:A可被似真地当作真的
CQ1.专门技术问题:E作为一个专家源如何可信?
CQ2.领域问题:E是A所属领域的一个专家吗?
CQ3.意见问题:E所断定的意味着A吗?
CQ4.可信赖问题:E本人作为来源是可靠的吗?
CQ5.一致性问题:A与其他专家的断言一致吗?
CQ6.支持证据问题:E的断定基于证据吗?
流行意见
普遍接受前提:A当作真的而被普遍接受。

假设前提:如果A当作真的而被普遍接受,就存在有利于A的一个假设。

结论:存在有利于A的一个假设。

CQ1. 有什么证据支持A当作真的而被普遍接受的主张?
CQ2. 及时A被当作真的普遍接受,存在怀疑它为真的任何理由吗?
其他:
1.诉诸无知:因为尚未证明或不能证明A真,所以A假。

2.诉诸人身:通过质疑持某一立场者的动机、品性来否定这一立场的正确性。

逻辑谬误
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非形式谬误
预设谬误
1.误导性问题:该问题的预设是假的,或者是有争议的。

2.非黑即白: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恰当的二者择一,忽视第三种情况的存在。

3.乞求论题:把需要通过论证推出的结论作为论据来应用。

4.预期理由:用本身的真实性尚待证明的命题充当论据。

不相干谬误
1.人身攻击
2.诉诸情感
3.诉诸恐惧
4.诉诸强力
5.诉诸武断
6.稻草人谬误:a. 歪曲论点
b. 虚构论点
c. 避强击弱
7. 转换论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