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1.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历史特征(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5.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的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生产方式为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农业日益完善,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经营方式以“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为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5.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三、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

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

(3)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

四、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及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1.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

第二,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第三,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第四,教育的落后。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预测题组一1.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答案 B 解析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分割地方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

因此材料中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

故B 项正确。

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

直到现在,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①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③保证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④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A 解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了手工业生产市场的狭小,对技术的垄断成为手工业劳动者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性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传习。

这种传习方式一方面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其制作技术的保密性使许多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失传或变异,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答案C解析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提倡以民为本;法家提出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4.“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答案B解析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元明时期。

故正确选项是B项。

一、儒学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它在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为价值取向。

孟子、荀子在与诸子百家的争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秦朝推崇法家,使儒家文化受到政权力量的重创。

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

魏晋以来儒、法、道融合,使儒家思想得到新的更新,宋明理学形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

为挽救政治危机,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对理学弊端和封建制度的批判反思中复归了儒家经世致用的宗旨。

二、中国历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一方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三、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而文化体系一旦形成,又会对当时的经因素文化发展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宋朝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的创作风格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词、小说、元曲等文学形式得到发展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5.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解析黄宗羲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根本否定,①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但并未否定君主制度,②正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的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没有引起社会的根本变革,④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