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作文素材【篇一:发现生活之美发掘习作素材】龙源期刊网 .cn发现生活之美发掘习作素材作者:邱丽娟要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素材匮乏这一现状,就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生活优势,引领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农村资源中发现美,在取材中酝酿美,在写作中表达美,享受习作的快乐。
以下是笔者在开展“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的研究”小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拙见。
一、融入自然风光,触摸乡村之美广阔的农村大地是大自然对乡村孩童无私的馈赠。
乡村自然风光美无处不在:田野里,笑弯腰的稻谷、绿油油的烤烟;菜园里,白胖胖的冬瓜、红艳艳的辣椒;小河里,潺潺的流水、穿梭的小鱼;山坡上,各色的野花、疯长的野草;山林里,葱郁的树木、嶙峋的怪石……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农村学生的习作素材,但学生对这些美往往熟视无睹。
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美、寻找美。
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转换角色,以小记者的身份,每天观察一处景或物,带着“五官观察法”这个相机去捕捉自然美的画面,并做好记录。
学生捕捉到并写下了充满灵性的美好:《荷锄归来喜洋洋》《小虫游历记》《暮归老牛心里独白》……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吃过晚饭,我们整个小院像往常那样?倾巢而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去田里的机耕道散步。
天边夕阳亲吻着西山,恋恋不舍地隐去。
晚霞迫不及待地登上舞台,畅快淋漓地泼洒着鲜艳的红色,把天空这块巨大的幕布绘得如此绚丽。
此时的霞光就像一位动画制作大师,在幕布上尽情地挥洒创作的灵感……”当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才能开启智慧的双眼用心发现,拨动纤细的心弦用心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
高矮错落的农舍、房前屋后的瓜架、鸡鸣狗吠的喧闹,构成了乡下人家一道迷人的风景;田间耕作的勤劳、妯娌相处的和睦、无拘无束的质朴,形成了乡下人家特有的精神风貌;婚丧嫁娶的热闹、祭祀祭祖的隆重、节日庆典的讲究,形成了乡下人家独具特色的风俗;客家线面、肉丸、芋仔饭等又是客家别具风格的菜肴。
只有走进乡下人家,才能了解这些。
因此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细心观察,写出农家之美。
二、整合学科资源,构建课程之美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课程”的教育观念,摒弃学科本位主义,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度过的,各科学习中的观察、思考、收获及学习过程中的见闻、感受,往往是学生和人交流时的主要话题,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重要素材。
李白坚教授曾说过:“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
”如文题——《难忘的一课》,学生可以写一次科学实验的经过,可以写一次数学解题的过程,可以写一个体育动作的训练情景,可以写聆听一段音乐的美妙,可以写一次作画的亲身经历,可以写参加活动的收获和启示……【篇二:材料作文“发现美”素材运用】材料作文“发现美”素材运用指导江苏省盐城中学刘红【仿真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学者林庚先生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
要像孩子那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和美。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一个概念是“黎明的感觉”,每天睁开眼睛看到黎明,就像获得新生。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写好这篇材料作文,首先要细读品味材料。
材料的三段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要葆有天真和好奇,努力发现世界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
林庚先生的话重在“发现”世界的新美;川端康成先生在凌晨四点人们都熟睡的时候,看到海棠花依然开着,爱怜地形容为“花未眠”;梭罗提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黎明的感觉”,每天获得新生。
我们细读材料,要聚集三个材料的要点,概括出材料的要旨。
角度一:可以从“诗意地活着”的角度去立意。
诗意地活着,是相对于“过分追求物欲”“功利地活着”而言的。
这个命题非常有现实意义,可以针砭时弊。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缕花香;可以是一卷在握,可以是雅乐相伴。
人如果能够遏止物欲,精神世界就有更多的自由,能更多地看到世界的新和美。
“诗意地活着”,包含以下内容:更多精神追求,注重文明品质;热爱和维护生活中的美好;有环保意识,珍爱生活中的拥有;为世界创造美??选材小贴士:选这个角度的素材,可注意正面和反面的事例。
反面的例子可能较多,如,当今社会,许多人认为物质愈多,生命的自由就愈多。
无论城市或乡村,不择手段的攫利者随处可见,斗富比阔者大有人在……正面例子其实也很多,古往今来,许多人不羡名利,活出了高洁的人生境界。
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乏诗意地活着、不为名利所累的高明之士,东晋的陶渊明、近代的李叔同、当代的钱锺书等就是代表。
角度二:可以从“善于发现美”的角度去立意。
发现生活中的美,特别是庸常生活中的美,需要一颗诗意和善感的心。
哲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树着牌子:“慢慢走,欣赏啊!”都在告诫人们,要发现品味身边的美。
善于发现美,对人生而言有何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思索。
发现美,体会到美的存在,也就能珍爱生活,珍惜和保护美好的所在,也就能让人乐观面对一切,积极进取而奋发有为。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太多,古今中外都有。
选材的时候,要注意分类,如发现自然之美,能写出自然之诗;发现人类创造之美,智慧和劳作成就文明之美(包含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发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之美,情感是维系人与人纽带,使得社会和谐美好……写作时,宜注意区分类别。
角度三:可以从“热爱大自然”的角度去立意。
梭罗、川端康成和林庚先生都是自然之子。
他们都用心灵关注自然之美,发现自然的诗情画意,探究自然的秘密,寻找自然的哲理。
他们进而以自然的哲理来观照人生,启迪人们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自然之中,是人类的福分。
人类要努力发现自然之美,热爱自然,适度从自然中获取,更多地要回馈和保护自然之美,让地球永远清洁美丽而不受污染,成为我们永久的家园。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有两类。
一是因发现自然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
如史铁生在地坛,发现地坛有古老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各种小生灵,自然和文化之美使他明白人活着应该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
二是因为发现自然之美,进而用尽心力去保护自然的纯洁美好,这方面事例有很多。
如环保人氏梁从诫为保护自然环境耗尽毕生精力。
【高分素材】素材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柏拉图“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
”——海德格尔“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
” ——季羡林素材点拨:这三则名言都用诗一般的语言,说明生活有应该有诗意的存在,应该发现世界的美,应该有心灵的追求。
三则材料,前两则可一起用,后一则可用在心灵的追求方面。
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追求面包,而忘了水仙花,忘了看看自然的花朵,听听自然的风声,忘了内心的充实和灵魂的丰富。
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论证的力量。
引用的同时,可然后联系现实,用对比论证来针砭时弊。
素材二沱江水、石板街、吊脚楼、古长城,凤凰古城凭借着千年时光沉淀的韵美吸引着四方游客。
凤凰原居民们,以此为傲,也以此为生。
但如今,他们却希望时光回溯,退回到2013年4月10日以前。
4月10日,凤凰古城对进入的游客收取148元门票。
收费后,商业气息更加浓郁,自然之美日渐丧失。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体现人们对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镇的商业化“破坏”。
凤凰,既有自然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内涵。
怎样保护“美”,不是让它更商业化,不是过度开发,不以谋利为目的,值得思索。
诗意的古镇,是诗意的存在,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保持那里人们的淳朴和善良,不能让世俗的逐利之风去污染那一方水土。
而如今,建造伪仿古建筑,改造本来有历史积淀的文物古迹,破坏自然美,各种商业化运作使“美”的景点渐渐失去本色,失去美感。
图尔明的亲戚是植物学家,她很小认识各种植物和花朵。
十二三岁时,她在埃塞俄比亚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是片美丽的土地,我爱上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开始了解这里环境问题”。
大学毕业,她重返非洲,做了大量环保工作。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可用于写“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文章。
因为感受自然之美,把保护自然当作一生的追求。
这样的人很多。
摄影家奚志农因为热爱自然而成为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在拍摄野生动物的同时,为保护珍稀动作东奔西走,付出所有。
【素材练兵】每天拥有“黎明的感觉”吴小宁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提出一个概念,即“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看到黎明,看到天边的曙光,就像获得新生一样。
“黎明的感觉”,真好!黎明,晨曦初露,鸟儿在树枝间啼出最清亮的声音,树叶在风中摇下晶莹剔透的露珠,花园里弥漫着杂草和花朵的清香,阳光金亮照在你的窗棂上……一切都充满生机,都拥有活力!走在黎明中,你会觉得世界是新的,生活充满希望。
可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说,他们已经很久、很久没看到黎明了。
他们夜晚总是睡得很晚,他们在半夜忙着看电视看球赛,忙着上网浏览和陌生人聊天,忙着和人应酬敷衍,忙着各种使他们难以入睡的事情。
他们甚至到凌晨才睡,于是他们没法看到黎明。
他们的白天也很忙,喧嚣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欲望使他们像陀螺一样旋转,他们身心疲累,找不到宁静,看不到自然的美,没有了生活的享受。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停留片刻吧。
在高速奔走时,停留一下,看一下自然,领略一下身边的美,感受一下周围的宁静。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
”他因为按时睡觉,能在凌晨时醒来,看到一株花正开得好,那朵花像有灵魂的,在夜间开放,静静地绽开它的美。
川端康成很欣慰看到了它的开放,没有辜负它的美丽。
花努力地开出“美”来,一定启迪了川端康成,人也要“开得美”,为世界留下些美好的东西。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看一看自己的内心吧。
内心需求什么?是不是需求过多而总不安宁?是不是只求物质而胸怀狭窄?季羡林说:“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
” 物质当然是我们需要的,但是不能让物质把我们异化了。
人享受物质还要享受精神,精神丰富心灵就博大。
发现自然之美,享受自然赐予,你便会感激自然,也想着去创造些什么。
胸怀博大,你便宁静而充满活力。
该怎样让周围的人们警醒呢?周围的人,把目光放得更远些吧。
目光不要总落在自己身上,看看四周,为别人付出些什么。
当你手中有两枝花,送一枝给别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你坐在温暖的屋里,也为陌生的赶夜路的路人开一盏灯,为他照亮一段路。
当你充满活力地赶路,遇到需要你帮助的人,为他伸出一双手,扶他一把,送他一程。
为别人付出,你会找到你存在的价值,你被人需要,被人依赖,你活得充实,你看四周也就充满了阳光。
活着,每天拥有“黎明的感觉”,生活向你展现了它的美,你也会使生活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