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规划的分类和要求

关于规划的分类和要求

关于规划的分类和要求常见的规划包括: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者的关系: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别在实施和具体领域的细化上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特别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专项发展规划,应当与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相衔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提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目录发展规划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3)专项发展规划 (4)主体功能区规划 (4)区域发展规划 (5)已出台的发展规划地方条例 (5)《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5)《昆明市发展规划条例》,2011年出台 (7)2012年6月13日《云南省发展规划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9)其他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城市总体规划 (12)城乡规划 (12)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13)乡规划、村庄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4)修建性详细规划 (15)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与总体部署,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专项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总体发展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统领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对本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的基本依据。

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可以进行远期展望。

总体发展规划包括以下内容:(一)上一个规划期的实施情况;(二)本规划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三)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原则、目标、指标体系;(四)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时序;(五)保障措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是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年度安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年度中需要付诸实施的具体工作计划。

计划期为一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计划目标;(二)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三)与本年度计划相配套的专项计划;(四)其他需要安排的重大事项。

专项发展规划专项发展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或者核准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专项发展规划的规划期根据需要确定。

下列领域可以编制专项发展规划:(一)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二)农业、林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信息化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土地、水、矿产、湖泊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园林绿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和应急能力建设;(五)教育、科技、文体广电、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人力资源、社会管理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六)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七)区域合作、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八)国家、省、市确定的其他领域。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以全省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体现,是规划纲要、区域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以及人口、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流域综合开发、水资源综合利用、粮食生产、交通、防灾减灾等专项发展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主要内容为:(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分析;(二)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及其划定原则;(三)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四)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和管制要求等;(五)能源和资源开发;(六)保障措施和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民族、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配套政策。

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以促进相关行政区之间合作与协调发展为目的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区域的细化与落实,是编制该区域内专项发展规划和区域内各行政区规划纲要的依据。

区域发展规划分为省级、州(市)级,规划期限一般为10年,可以进行远期展望。

其主要内容为:(一)发展基础和条件;(二)区域定位、发展战略和目标;(三)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框架;(四)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内容;(五)区域协调机制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已出台的发展规划地方条例《江苏省发展规划条例》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条例所称发展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与总体部署,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专项发展规划、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区域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编制其他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

规划期为五年,可以展望到十年以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上一规划期的发展情况,下一规划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和指标体系;(三)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相关政策;(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指标体系应当包括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

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名称应当一致,指标值应当衔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是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年度安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年度中需要付诸实施的具体工作计划。

计划期为一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计划目标;(二)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三)与本年度计划相配套的专项计划;(四)其他需要安排的重大事项。

专项发展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安排,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或者核准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专项发展规划一般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编制,规划期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一致。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下列领域编制专项发展规划:(一)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二)土地、水、海洋、矿产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三)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五)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六)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领域。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情况确定编制专项发展规划的领域。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以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

规划期一般为十年,可以展望到十年以上。

编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当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以省有关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为支撑。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分析评价;(二)划定主体功能区的原则;(三)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四)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和管制要求;(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市、县(市、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六)配套政策。

省区域发展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编制该区域内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年度计划、各类专项发展规划的依据。

规划期一般为五年,可以展望到十年以上。

省区域发展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和预测;(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总体部署和生产力布局;(三)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划定;(四)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昆明市发展规划条例》,2011年出台本条例所称发展规划,是指本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各类规划,是对一定时期、范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与总体部署。

本市的发展规划分为二级五类:市、县发展规划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下简称年度计划)、专项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

总体发展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编制对象,是对本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的基本依据。

规划期一般为五年。

总体发展规划包括以下内容:(一)上一规划期的实施情况,本规划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和指标体系;(三)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相关政策;(四)保障措施。

年度计划是总体发展规划需要付诸实施的具体工作计划。

年度计划包括以下内容:(一)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本年度计划目标;(二)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三)与本年度计划相配套的专项工作和重点项目;(四)其他需要安排的重大事项。

专项发展规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编制对象,是总体发展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安排,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专项发展规划分为重点专项发展规划和一般专项发展规划。

重点专项发展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确定,主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编制下列专项发展规划:(一)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二)农业、林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信息化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土地、水、矿产、湖泊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园林绿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和应急能力建设;(五)教育、科技、文体广电、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人力资源、社会管理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六)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七)区域合作、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八)国家、省、市确定的其他领域。

区域发展规划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编制对象,是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是编制该区域年度计划、各类专项发展规划的依据。

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是对上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细化和落实,规划期一般为十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