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张淑霞刘婕妤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09期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也实行了相应政策,将素质教育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而更好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笔者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中生物选修1实验教学的有效开设研究”(课题编号2017CQJWGZ3008)的研究成果。
一、教师自身需要做出的工作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物教师较为注重教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并且教学基本不离教材,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导致授课效果不佳。
要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不能将生物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适合的方法与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生物学习中。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教师要从心理上保持一种平衡,即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平衡、书本知识与学生兴趣的平衡、教学过程与课堂体验的平衡,要认清与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的本质,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列为教学目標之一,并根据此目标制订相应教学计划,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教师在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内容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对教材知识整合,通过投影为学生播放有关内容,将抽象的书本知识转换为生动与具象的影像,更加直观地展现知识内容,随后组织学生对其中涉及的三种运输方式进行讨论与探究。
教师通过营造探究环境,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求知的氛围中,在互帮互助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巩固知识,在主观意愿上希望花费更多时间,与同学一起探索生物中的各种现象与知识,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