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

选修《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

史记选读 1-4专题测试班级:姓名:一、现代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语文是盐胡展奋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

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灵性了;又说什么“断烂语法”怎么扼制他们的创造力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

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为盐梅。

”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产生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是的,有的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

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作油来使。

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语文是盐。

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 2018.7.16) 1.题目“语文是盐”,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的“盐”,其含义是什么?(3分)修辞:____________。

“盐”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忘恩负义”一词,与文中的一词的意思是一致的。

(2分)3.“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柳、三苏外,还有______ 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

(写出人名) (3分)4.本文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用类比方法说理,请你举出文中的两个例子,并说明它的作用。

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分)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共15分)①1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后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②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③“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知知。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注释:(1)壶遂,人名,天文学家。

(2)董生,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子何敢让.焉。

让,谦让,退让。

B.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

C.拨.乱世反之正。

拨,治理,整治。

D.《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意旨,意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知言之.不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渐久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是故《礼》以.节人加之以.师旅D.不得保其社稷者.求人可使报秦者.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欲载之(以)空言。

B.(有国者)后有贼而不知。

C.(人臣)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D.(臣子)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8.细读第二段,下面不属于《春秋》写作意图的一项是()A.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B.拨乱世反之正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9.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桥,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含蓄表达了《史记》的写作目的。

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

C.本文第三段从反面来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

D.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9 分)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

彧年少时,南阳何顒异之,曰:“王佐才也。

”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董卓之乱,求出补吏。

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

“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

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

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

”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

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太祖乃止。

(《三国志·荀彧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认为:……异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冲突C.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控制D.布乘虚寇暴侵犯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邈乃使刘翊告彧今其知乃反不能及B.座全三城,以待太祖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C.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D.多留兵则不足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彧少年时,便受到何颙的赏识,被称为有王佐之才。

初平二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称他为“吾之子房”。

B.张邈、陈宫暗中勾结吕布,并在吕布到达后,派刘翊对荀彧谎称吕布是来助曹操攻打陶谦的,荀彧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作好了防备。

C.郭贡乘曹操征讨陶谦时,带兵数万来到鄄城下,求见荀彧,荀彧没有听从夏侯惇等人的劝阻,与他相见,郭贡见荀彧一点都不畏惧,便带兵离开了。

D.陶谦死后,太祖想先取徐州再平吕布,荀彧引高祖、光武之例陈述自己的看法,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放弃了攻徐州、平吕布的计划。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2分)(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又恐失天下之贤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