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古代至今部分关于人性的观点1、孔子性近习远论在孔子看来,人生虽然“性相近”,“生也直”,但是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
孔子虽然很少讲“性’,更没有讲性之善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人性学说的人,对后来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战国初期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的人。
世硕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样两种不同的自然质性。
“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世硕在肯定人性的先天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承认后天教育对人性善恶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
3、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性?告子做了界说,提出:“生谓之性”“食色,性也’。
先天生来的本能为性,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因为食色为人人而生来皆具有的本能,所以为“性”。
为善必须教导积累,为恶亦须诱发养成,故不为性。
据此,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告子认为,性无善恶。
人生来既不是善,亦不是恶。
善恶是后天经过社会环境的教育而形成的。
所以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4、孟轲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和人的四体一样,人人都具有。
人只有不断地培养善端,扩充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的神镜。
5、老聃的自然人性论在人性论上,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
他认为。
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回到原始的朴素状态之中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由于人们抛弃了淳朴的原初自然本性,而产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会斗争不息,动乱不已。
6、庄周的自然人性论人的本性为“性命之情”。
庄子认为,人人顺性命之情的自由活动,不受外物牵累,达到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
这种人的人性,是非善非恶的。
这种顺人的本性,是最圆满之性。
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
”人是人生的自然素质。
7、荀况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后来教育可以由恶变善,所以“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就构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
荀子所讲的性,是指天赋的本质,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
“伪”指人为、加工的意思。
人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是人为加工制作的。
由于后天的礼仪教化,就可以使人由恶变善,这就是“化性起伪”。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又是其最终的结论。
8、韩非的性恶论韩非认为,人性的要求是名和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害关系。
9、贾谊的人性论贾谊的人性论是与道德说紧密相关的。
他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对于人的善恶,邪正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还把人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等级。
他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种血统决定人性善恶的观点。
10、《淮南子》的自然人性论《淮南子》认为,人的本性为淳朴天真。
《淮南子》所讲的性,为人的天性淳朴的自然本性,人的这种天然的淳朴本性,如同镜子一般,没有尘垢,即没有仁义道德的属性,没有利欲争夺的本性。
这种人性是无善无恶的。
11、董仲舒的性三品论董仲舒所说的人性,是人得之于天的自然资质,是生而有之的资质。
这种天生的资质是有善有恶的。
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三种,一是情欲很少,不教自善的“圣人之性”;二是情欲很多,教也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三是有情绪,而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的“中民之性”。
按照他自己“质朴谓之性”的界说,认为只有可善可恶的“中民之性”才可以说性。
12、扬雄的性善恶混论扬雄把人分为三品,然而却没有把性分为三品。
他把圣人之性归为一品,把圣人之外的所有人都归为一品。
他所讲的人性是圣人以外所有人的人性,所以是善恶混。
扬雄认为:人性的内容包括视、听、言、貌、思。
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都为本性所有,性中兼含善恶。
于是扬雄提出了“修身说”,“修其善神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13、王充的性三品说王充明确地讲人性分为三品:善,中,恶三类。
王充主张人性有纯善、纯恶、不善不恶三种。
他认为,性禀气而生,由于禀气之多少,厚薄而有善恶,故人性分为三等。
人性虽有善恶的不同,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善可以变恶,恶也可以便善。
14、何晏、王弼的性情说何晏、王弼是魏晋玄学唯心主义贵无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
何晏认为,性是先天所受之全,与生俱来的,情是后天物质之欲,性静情动,性合理,情违理。
王弼主张,“因性”无欲,任顺自然,承认情的存在。
王弼的人性学说,同意孔子性相近的观点。
15、郭象的性命论郭象在庄子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各自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万物之间没有任何统一性、联系性。
在这种“万物独化”的神秘主义宇宙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性命论,人和万物都是自足其性的,人和万物之性,都是天一次受足的,解释人性时,则说明人性来自天命。
天理。
人的本性是受之天理的,既然是受之天理,那当然是不可逃、不可加、不可免、不能变的,只要守以待终,抱以至死,才是自足其性的。
16、竺道生的佛性论佛性轮,即佛教的人性论,佛性是指人的清静、寂静的本性。
由于佛性是人本来所具有的,先天地存在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只要有见性,就可“顿悟成佛”。
17、朱世卿的法性自然论朱世卿认为,人和万物之生,都是由其“自然之理”决定的,他认为,善人为善,恶人为恶,都是自然而然的,本人是不自觉,不自知的。
18、刘勰的性情论他认为:1、人性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2、人性是随时、随地、随俗而变的,要针对不同的时代、地域、风俗采取不同的方式,教民以成其性。
19、慧能的本性是佛论慧能继承了竺道生的佛性说,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慧能把佛性看成是人的唯一本质特征,所以人的本质是佛。
慧能认为,人人成佛并不难,不需要苦修苦练的过程,只要识本性,即可立地成佛。
20、王安石的性情论。
王安石认为,人性是人的心理活动能力,是出于自然的“天资之材”,这种“生谓性”的天生资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性之周有的,人人相同的。
21、张载的人性二元论张载是理学的“宗祖”之一。
他创立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元人性学说。
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可善可恶的。
张载所说的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事物的各种属性二是人的本性。
22、苏轼的性无善恶论苏轼在总结、评论各家人性学说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观点。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苏轼认为,人性不分善恶,所以不能言善恶。
只有那些不了解人性本质的人,才说人性有善恶之分。
苏轼指出,所谓善恶,是性之所能之,而不是性之所有之。
苏轼把性之所能之与性之所有之加以区别:即把性之本身和性之效果加以区别,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独到之处。
23、朱熹的人性二元论朱熹经常讲性,所讲的“性”,既包括物性,又包括人性。
是“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
”是人物所禀受于天地之命。
朱熹的人性学说是这样划分的:理—性—生之理—天地之性—纯粹至善之性;气—形—生之具—气质之性—驳杂善恶之性。
天命之性是理的化身,理是纯粹至善的,性当然也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则是驳杂不纯的,体现在人的行为和心上则有不同的表现。
24、王守仁的心性合一论王守仁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在他看来,“心”跟“性”是一个东西,因为心即性,所以性亦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根源。
他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而恶则是由于人的本心,意念发动之后而有不正、不善,由于追求物欲,就在于人心为物欲所蔽,因此就有恶的表现,恶性发作。
24、李贽的自然之性论李贽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
圣人与众人无异,就在于人人都有一颗“童心”。
因此,李贽提出了“童心说”。
他认为,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人人都当过童子,所以人人都有童心。
人在儿童时都具有先天的本性,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这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人都具有的童心,亦是合乎道的。
李贽认为,自私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自私之心,人追求物质利益是合乎人性的,满足物质欲求就合乎人性。
25、朱之瑜的人性论在人性学说上,朱之瑜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理学家的先验主义人性论。
朱之瑜认为,人性是由后天环境培养形成的,而不是后先天禀受气质的清浊决定的。
他认为,人的,人的善恶之性是由教育培养决定的,并不是人的先天本性不同。
26、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人生之后学习而成的,不是先天与生俱来的。
“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所以人性不是先天一下子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可以改变的。
人的生命不断成长变化的,人性也在不断的形成变化的。
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王夫之主张性善论。
27、戴震的血气心知即性论戴震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血气心知之欲”,包括“欲、情、知”三个方面。
戴震认为,“欲”的要求是声色臭味,“情’发动的是喜怒哀乐;“知”是辨别美丑善恶。
简言之,人性就是人人呢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28、康有为的性全是气质论康有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生理本能、特性,是人的味、声、色的自然属性。
康有为从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根据孔子的“性相近”的思想,提出了“人性平等”的思想观念。
29、梁启超的个性中心论梁启超提出了“发展个性”说的人性论,他认为,地理地势,气候山川决定人的性质。
西方关于人性的看法1、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决定人性论毕达哥拉斯把抽象的“数”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
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的。
灵魂是自己推动自己的数,灵魂从数中产生。
2、普罗泰哥拉的神性即人性论普罗泰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人有了一份神的属性,首先成为崇拜神灵的唯一动物,因为只有人是与人有亲戚关系的。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37页》)普罗泰哥拉用神性说明人性,人性是神性的一部分,神性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
人人都具有公正、诚实、尊敬等政治德行,都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智慧,以此证明奴隶民主制是合乎人性的。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人性论德谟克利特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原子产生和构成的。
人的本性、灵魂也是由原子产生和构成的。
原子的属性就是人的属性,本性,因此,他认为,灵魂和理性是完全同一的。
灵魂是肉体的主宰者,人性的善恶都来自灵魂。
人的灵魂与巨大超乎寻常的幽灵接触,遇到了善则善,遇到了恶则恶。
所以人性之善恶,;来自于幽灵之善恶。
德谟克利特从其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人性来自原子,同时又提出教育创造了人的第二本性。
德谟克利特看到了教育对改变人性的作用,教育不仅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可以创造“第二本性”。
4、苏格拉底的人性本善论如果人只留心美德,“这是不合乎人的天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