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9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7、城市自然条件
指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区内的地势、 城市建成区平面形状与城市建成区被海湾、河 流、铁路等阻断的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对客运 交通结构的影响。
8、其他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居民生活水平 交通工具拥有水平 交通系统管理水平
三、交通工具发展预测
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相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出行结构生成法等。
五、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预测
预测内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指标的分析 预测、城市人口、就业岗位规模、结构及空间 分布预测等
预测方法:
社会经济宏观指标——可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 的指标值,或参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市 场经济的规律分析预测。方法有:计量经济法、回归 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
5、城市规模和性质
城市规模越大,万人拥有公共电汽车的水 平越高,居民出行距离越长,公交线网密 度越高,乘用公交车的旅客比例也越高。
功能单一性的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要高于 综合性的城市,而一些旅游城市采用出租 车出行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它城市。
6、城市设施建设水平和线路布局
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和布局形态是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 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大中城市客运交通方式以自行车和 步行两种方式为主体。
2、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
在有条件的大城市要逐步建设快速轨道交通,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拓宽路面,推广应用快慢 分行道路,有计划地开辟货运、自行车、步行 专用道路。
大城市应以公共交通为主,各种交通工具细条 发展,建立长短途公共汽车、市郊铁路、水陆 联运等综合客运交通体系,发展多平面道路交 通,对自行车适当控制发展,实行机非分离行 驶,控制摩托车发展。
或采用简化的重力模型。
5、交通方式划分 战略规划的方式划分应有发展的眼光,即从
整个社会经济、城市结构发展的大系统中, 预测未来的客运结构比例。
6、交通分配
可采用最短路分配法一次完成即可。
五、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需求宏观预测
非机动车道面积需求 机动车道面积需求 公交网络总容量或公交车辆数 静态交通设施——机动车社会停车面积、自
现阶段,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以自行车为主体,公 交出行比重相对偏低,这与城市公交线网密度偏低、 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公交车辆偏少、老化、城市 道路等级级配不合理、主次干道密度低、干道红线宽 度窄、车道数不足、影响公交车运行速度有关。
通过对道路设施的规划改造、增加投入、优化路网和 公交线网布局,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人们出行行为 的选择,改变城市客运交通结构。
如:
Q 1.253x1 4.633x2 12.888
x1—在业人数,x2—非在业人数,Q—客流量
3、类比法
参考其它性质、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等
较为相似的城市的总体客流量的预测值,再
根据两城市建成区人口之比值按正比例进行
近似估算。
Q1 P1 Q2 P2
(二)城市货流总量预测
产值推算法
n
W ri Pi i 1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821.1.1814:30:1814: 30:18January 18,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8日 下午2时30分21.1.1821.1.18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下午2时30分18秒14: 30:1821.1.18
出行结构生成法——根据对城市客货需求总 量预测和宏观交通结构预测以及对未来城市 各种交通个体等的平均运载率的分析预估来 推测未来城市各种车辆的拥有量。
四、四阶段预测法的简化
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相比,城市交通发展 战略规划所采用的是简化的交通分析方法 或模型。
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交通分区、建模方 法、预测详细度等方面。
3、居民出行行为心理特征
城市居民出行需求行为心理是决定城市 客运交通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内在原因。
选择自行车的原因 选择公交车的原因 选择步行的原因
4、城市用地布局特征及规划意图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 在城市不同区位上的投影。它决定了城市的 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分布,从而也就从根本 上决定了城市客流分布、居民出行距离、时 间,对居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有着根本性的 影响。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4:30:1814:30: 1814:301/18/ 2021 2:30:18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1.1.1814: 30:1814:30Jan-2118- Jan-21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4: 30:1814:30:1814:30Monday, January 18, 2021
Q 1 P
α—居民平均日出行次数 β—大于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η—流动人口修正系数, η为流动人口百分率 P—建成区常住人口(万人) Q—城市一日客流总量
2、仿真法 预测总客流量时,可以对建成区进行仿真,
研究各种用地的单位面积或单位产值会产生多 少客流量,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每人每天会 产生多少出行等,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 指标或发展指标进行预测。
通常采用平均出行次数法粗估城市交通出 行总量,用生成率法确定分区的高峰小时 交通发生量及吸引量。
高峰小时的出行主要来源于上班,因此, 其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区的就业人口数有关, 而交通吸引量则与交通区的就业岗位数有 关。
4、交通分布预测
战略规划中的交通分布预测可以借用同 类城市已标定好的预测模型。
三、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从其内容、因素、地理、方法、知识、 人员上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政策性—既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为依 据,同时其本身就是一系列政策的集合;
宏观性—着眼于城市长远整体发展,因此侧重于 宏观整体研究,应抓住影响全局性的重 大问题和环节;
预见性—规划期通常为20~30年,应提高对城市 未来发展的预见能力。
未来二、三十年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高 速增长,现行的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将有较大的 变化。
1、我国大中城市现阶段客运交通结构状况
城市公交出行比重在20%以上,包括北京、上海、 兰州、大连、抚顺、重庆、武汉、长沙。这些城 市公交系统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相对较好。
城市公交出行比重在15%—20%之间,包括南 京、成都、哈尔滨、长春等。这些城市具有较好 的公交线网,公交比例处于中等水平。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1.1821.1.1814: 3014:30:1814: 30:18Jan-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1年1月 18日星 期一2时30分18秒Monday, January 18, 2021
相信相信得力量。21.1.182021年1月18日星期 一2时30分18秒21.1.18
城市公交出行比重在10%—15%之间,包括广 州、贵阳、沈阳、杭州、鞍山等城市,这些城市 公交设施建设不足,服务水平较差,与其特大城 市规模交通需求不相适应。
城市公交出行比重不足10%,如天津、、石 家庄、郑州等。这些城市公交比重极低,公交 服务处于严重萎缩状态。
总体上看:国内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变化处 于1.3% ~ 26%,平均值为6.18%,自行 车出行比例变化为10.3%~75.48%,平均 值为51.67%。步行出行比例范围为20% ~ 60%,平均值为40%。
第二节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规划基本原理
一、战略规划的主要目的
全面系统地分析检验各种不同的城市发 展模式、方向、政策以及每一比较方案的交 通含义,拟定城市远期发展规模布局、功能 结构和相应的政策。
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任务
预测城市远期发展规模水平、结构; 明确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预测规划期城市客货运输总需求; 确定各运输方式在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 制定交通用地、交通走廊的发展规划及主要交通方式; 确定城市骨架路网结构; 确定城市主要对外场站及枢纽的布局 调整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拟定相关政策及实施建议 资金估算与使用规划
行车社会停车面积。
第五节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与对策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想——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 战略的纲领和灵魂。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是城市远期交通发展 所要达到的总体水平,既要有质的要求,也要 有量化的指标。
交通网络总体战略格局——是对城市未来对内对 外交通网络的构成、布局、标准的框架性描述 或构想。
弹性——进行规划时,预测的总需求、用地规划 和设施的布置必须留有一定的余地,保 留一定的弹性。
四、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并有明确的目标; 要有系统工程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要有工程经济观点,讲究实际效益、综合效益 要有群众观点 要注意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 要增加城市的总体活力、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要进行多方案评价和优化 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滚动性
谢谢大家!
生活中的辛苦阻挠不了我对生活的热 爱。21.1.1821.1.18Monday, January 18, 2021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对策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对策是为了体现城市交通发 展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落实总体格局、对城 市对内对外交通系统长远发展的系统谋划。
包括: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与功能 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发展战略 城市货运交通发展战略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1.1.1821.1.18Monday, January 18, 2021
人口预测——比例趋势法、伴生法、经济基础法、 顺时逆推法、带眷系数法、劳动平衡法
就业岗位——趋势外推法、就业平衡法、经济基础 法、投入产出法
空间分布——密度容量估算法、劳瑞模型法、密度 梯度法、分类土地使用法、交通位势法、人口系数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