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生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所称水生野生动物产品,是指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本条例规定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是指水生野生动物的整体(含卵、蛋)、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国家对水生野生动物实行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的原则,鼓励、支持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培育公民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条国家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并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可以通过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活动,支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公益事业。

本条例规定的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是指水生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生息繁衍的重要区域。

第五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改善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和增殖水生野生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

禁止违法猎捕水生野生动物、破坏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向有关部门和机关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机关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六条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渔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代为行使。

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办法由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条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有权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本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

第八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相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工作,加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的建设,提高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与保护水平。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志愿者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的宣传活动。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和保护知识的宣传,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设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奖项,对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

第二章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第十一条国家对水生野生动物实行分类分级保护。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由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组织科学评估后制定,并每五年根据评估情况确定对名录进行调整。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

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科学评估后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十二条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设立“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为水生野生动植物种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科学评估。

审批机关在批准捕捉、人工繁育、出售、购买、利用水生野生动物以及进出口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特许申请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委托国家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物种科学委员会或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评估鉴定单位对特许申请进行评估。

评估未获通过的,审批机关不得批准。

评估标准和工作程序应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应制订科学调查规划和工作计划,完善调查、监测和评估技术规范,并定期组织或者委托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档案。

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水生野生动物野外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及结构;(二)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面积、生态状况;(三)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主要威胁因素;(四)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情况等其他需要调查、监测和评估的内容。

第十四条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的调查、监测和评估结果,确定并发布水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相关自然保护区域,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及其重要栖息地。

对不具备划定自然保护区域条件的,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渔业法》等有关规定划定禁渔区、禁渔期等其他方式予以保护,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禁止或者限制在相关自然保护区域内引入外来物种、过量施洒农药等人为干扰、威胁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

相关自然保护区域,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划定和管理。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需要,征求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实施可能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产生的整体影响,避免或者减少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禁止在相关自然保护区域和水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建设的项目。

机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围堰、围填海等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应当避让相关自然保护区域、水生野生动物洄游通道;无法避让的,应当采取建设增殖放流站、建设保护救护站、修建过鱼设施、开展增殖放流及保护救护等有效的补救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对水生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可能对相关自然保护区域、水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洄游通道产生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涉及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征求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意见;涉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意见。

渔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水生生物专题影响评价,建设单位应当按评价报告要求对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造成的损失应该进行补偿。

第十六条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对区域内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进行监视和监测,并编制年度情况报告。

由于环境影响对水生野生动物造成危害时,渔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第十七条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突发事件威胁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救助措施。

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

鼓励具备条件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组织或机构,在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依法参与开展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禁止以水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为名非法买卖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应制定水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开展预测、预报等工作,并按照规定制定水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或者备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与人和水生野生动物共患传染病有关的动物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水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建立国家水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基因库,对原产我国的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实行抢救性保护和重点保护。

第二十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预防、控制水生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农业生产。

第二十一条因保护本条例规定的水生野生动物,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推动保险机构参与水生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业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采取预防、控制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造成危害的措施以及实行补偿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第二十二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受伤、搁浅和因误入港湾、河汊而被困的水生野生动物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由其采取紧急救护措施;也可以要求附近具备救护条件的单位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并报告渔业主管部门。

已经死亡的水生野生动物,由渔业主管部门妥善处理。

对捕捞作业时误捕的水生野生动物,没有明显受伤的,应当立即无条件放生,受伤严重不适合放生的,应当立即报告当地渔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严禁私自处理。

收容、救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章水生野生动物管理第二十三条在相关自然保护区和禁渔区、禁渔期内,禁止捕捉及其他妨碍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对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域及其栖息地进行巡护检查工作,制定可能对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域和栖息地内水生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的人类活动类别清单,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将禁止内容、时间和范围向社会公布。

水生野生动物洄游期间,在前款规定区域外的洄游通道内,禁止开展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和洄游的各类活动。

洄游通道的范围以及妨碍水生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活动的内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渔业主管部门规定并公布。

第二十四条禁止捕捉、杀害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因科学研究、种群调控、疫源疫病监测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向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经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批准;需要捕捉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申请特许捕捉证。

国务院渔业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审批标准及工作程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取得特许捕捉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特许捕捉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进行捕捉,防止误伤水生野生动物或者破坏其生存环境。

捕捉作业完成后,应当及时向捕捉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申请查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在本行政区域内捕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批准捕捉的部门报告监督检查结果。

第二十六条禁止使用毒药、爆炸物、电击或者电子诱捕装置进行捕捉,但因科学研究确需电子诱捕的除外。

前款规定以外的禁止使用的捕捉工具和方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向社会公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