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说课稿锦集§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质点概念的建立。
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后续教材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
本部分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讨论、自学、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下面我将对这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进行介绍。
1、进入话题,激发兴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景导入的方式。
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名运动员跳高的视频资料。
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物体运动的例子,并让他们思考,应该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一问题。
从而引出本课。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我让一羽毛自由下落,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羽毛在下落过程中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也许会回答,一方面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
随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雄鹰翱翔、足球飞滚等物体运动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如何准确地描述物体上各点位置运动情况这个问题。
同学们通过讨论也许会发现,若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能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呢?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轮船在海洋上航行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个问题,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生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通过引导学生的回答,引出质点的概念和质点成立的条件。
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在怎样的运动中可以看做质点的例子。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攻克本节课的重点及其难点。
而对于参考系这个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师生之间的活动来理解。
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我在他面前走过,问他,我动了吗?很显然,他会回答动了。
然后,让那位同学与我并排同速走动,问他,我动了吗?他回答我没动。
但是,讲台下的同学看到我却动了。
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引出参考系的概念,并让同学们举一些由于参考系不同而使物体运动状态不同的例子。
对于坐标系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然后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解。
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即时训练,反馈矫正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必须进行必要的练习。
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然后,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可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每一个同学积极地学习并可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五、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将设计的板书写到黑板上):§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物体和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1.2《时间和位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时间和位移》,取自于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机械运动作为自然界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它所描述的是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因此,本节学习描述质点做机械运动需要时刻、时间间隔和位移等概念。
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在具体过程中难以区别时刻和时间间隔。
另外,由于思维的定式,在第一次接触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的问题时,会因不适应造成学习困难。
所以,区别“路程与位移”“时刻和时间间隔”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与方法对学习速度和加速度可以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处在好奇善问、创新意识强烈的青少年期。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简单的代数运算阶段,对于矢量和矢量运算的理性认识几乎没有。
且对生活中出现的时间、时刻、时间间隔等不能做出很好的区分,对时常提及的路程、距离等形成了模糊的前概念。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结合物理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1、知道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会在具体情境下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与方向;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4、能区别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1、经历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的过程,体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形成用科学的角度看待现实的思维。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从描述物理量的严谨性,领悟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的重要性;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领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一)利用火车时刻表,区分时刻与时间间隔的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张列车的时刻表,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阐明时刻表上所示时间所表示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描述的方法,画出时间坐标轴。
在描述时间坐标时,学生已经在思考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提问时间坐标轴上各个点与各点之间线段的意义,引导学生区别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含义。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分清楚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的具体含义。
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来探讨教学,学生映象更为深刻,运用已学的图像法来学习概念性的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通过讨论、作图、联系实际、举例巩固,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分过程。
同时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
(二)利用航空港航线分布,区分路程和位移的概念从生活场景出发,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上海航空港的航线分布情况,并提问:各点之间的线段有何含义,是否为飞机行驶的轨迹。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路程这个概念,知道它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为了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再提问:线段的长度是否代表路程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画出学校操场400m的草图,对跑道中运动员运动一半路程后的情况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很容易回答出经过半周后运动员产生的路程。
教师提问:如何表述运动员位置的变化情况?用路程来描述是否确切?从而提出位移的概念,强调位移可以用来描述位置的变动,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然后,通过航线图与实际航道、运动员实际路径与位置变化的比较,让学生明确路程与位移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三)联系前例,提出矢量和标量和标量的概念教师从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出发,直接提出矢量和标量的概念,并让学生分析其区别,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举出生活中属于矢量和标量的物理量。
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作出及时的纠正、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从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变化,深入理解矢量与标量在屏幕上展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境,教师提问:我们要准确的表示汽车运行的位置变化,应该用“位移”还是“路程”。
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要用位移来描述。
教师提问:从A点到B 点,汽车走过的位移是多少?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位移的定义来进行计算。
在算出位移和路程后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从B点到A点的路程和位移,同时提问和强调产生的负号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与联系,真正理解位移的矢量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并据此调整教学过程。
在课的最后,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反映时刻与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的例子,让他们对知识学以致用,体会物理学贴近生活和应用于社会的情感,强化他们科学学习的志向。
五、板书设计:时刻: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一条“线段”路程:物体运动的轨迹的长度,是标量§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初中给的速度概念比较模糊。
高中阶段在学完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以后再引入速度的概念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