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者,除王懿荣发现说外,也曾有过剃头匠发现说,或古董商发
现说等等,但一直未成主流声音,因为学界并不普遍认同这种非文字或学术意义
的“发现”。
发现之路上的接力
在发现之路上,缺少了哪一步,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轨迹和方向,进而影响最
终的结果。甲骨文的发现为20世纪的中国学术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蓬勃生机,
人们后来将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统称为甲
骨文。年代古远的甲骨文因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 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和中国书法艺术之 先河。郭沫若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技巧,是需要长期 的艰苦练习的,故甲骨文中有不少的练字骨,刻写者 用干支文字在上面练习,留下了不少的干支表。
甲骨文发现所带来的效应震惊了世界,华北平原上
一片甲骨惊世界
1899年秋,还差几个月新世纪就要来临了。在地下
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在这一刻突然醒来,送 给新世纪一个惊喜。
这一天,一位姓范的估客(流动商贩旧称)带了一
些龟甲远道而来,按照约定找到了时任国子监祭酒
王懿荣。
年过半百的王懿荣此时已执掌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多
年,是一位名闻朝野的饱学之士,具有很深的金石
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一举成名。一时间,有些见识的 文人墨客言必甲骨,外国人也四处搜求,后致有字甲 骨流散到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博物馆都以 藏有中国的甲骨文为荣耀。
发现者之争
对于甲骨文的发现者,早期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多有述及,人们普遍认为王
懿荣是最早的发现者。
经常骑着一匹白色老马在洹河两岸收购甲骨文的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殷虚
反过来,学者们锲而不舍的脚步又不断丰富着这一发现,并赋予这一发现以越 来越重要的意义。
发现甲骨文出土地点
王国维被认为是最早对甲骨进行缀合的人。容易脆裂的甲骨出土时很多都碎成
了小片,王国维从几千个小片甲骨中找出属于同一版块的黏合在一起,形成能 够读通的大段文字。这大大提高了甲骨文辨识和研究的成效。值此关键时期, 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文考证出殷商先公、先王的姓名及前后顺序,印证了 《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创造了以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对照验证的二重证 据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
因为碰到了王懿荣,甲骨从不值钱的“药材”一变而为珍贵的研究资料,避免
了人为的继续毁灭。一个多世纪以来,殷墟出土甲骨约达15万片,为世界文明史 留下了宝贵的篇章。
龟虽寿三千岁 永不朽在文字

甲骨文出土后,一代又一代知识人承前启后,不吝相 传,以发现之功、推广之功、考释之功和提升之功成 就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中国传奇。让人遗憾的是 ,一个世纪之后,曾经显赫一时的甲骨学,作为中国 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建设计划”中予以特殊扶持的
卜辞》中谈到王懿荣时说,“今之所称甲骨卜辞,彼实发现之第一人也”。王国 维也说,甲骨文“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王懿荣谥 号)。文敏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
王懿荣于1899年秋开始收购有字甲骨,但让人遗憾的是,他未及对这种文字展开
深入研究,即于翌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投井殉国。
甲骨文资料
一个多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石破天惊,改写了中国历史,革新了现代学术,也
为汉字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国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话谱系中常
与女娲炼石补天、盘古开天辟地比肩并论。相对于远古传说而言,甲骨文的发现 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在关心这个故事的人之间纸笔相传。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15 周年,山东烟台的王懿荣纪念馆新馆于8月11日举行落成仪式并对外开放,再度把 作为甲骨文最早发现者的王懿荣引向前台。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潮中,重温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有助于我们再塑对古老汉字的敬畏之心和崇 敬之情。
“绝学”,正面临着人才队伍减弱、后备力量不足的
现实困境。从“显学”到“绝学”,其间的沧桑变化 令人唏嘘。

100多年来,经过几代甲骨学学者薪尽火传、寝馈或废的努力之后,在迄今已发 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仍然有3000左右的单字未获释读。今天,在提笔忘 字已经成为一种危机的情势之下,我们重温一个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或许 可以从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术先贤的脚步中获得启示,更好地履 行知识分子继往圣、开来学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不断绽放出学 术新花。
学造诣。《清史稿》里特别提到:“懿荣泛涉书史, 嗜金石。”在当时的收藏界,王懿荣享有“得公一 言,引为定论”的声望和影响力。
商王武丁时期牛胛骨刻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刻在龟甲上的痕迹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多有
相通之处,深通金石文字、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王懿 荣,很快就认出了龟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 一种文字,因而“见之狂喜”,开始重金收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