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明代中后期诗文

第十章明代中后期诗文

3)肯定文学的发展变化
5、李贽文章的特点:
见解大胆,或长或短,语言浅近明白,直率辛辣,痛 快淋漓。长于分析,时有警语。
《又与焦弱侯》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复跟长芦长 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 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 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 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 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猝)诚难 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 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 不往,
二、几社
陈子龙 夏允彝 1、陈子龙:提倡复古,赞同七子,反对公安、竟陵派, 但不盲目尊古。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 七律组诗表达对时事的关切,悲歌慷慨,酣畅淋漓 2、夏完淳(1631-1647)《狱中上母书》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1、前后七子
2、唐宋派
3、李贽 “童心说”
4、公安派
5、竟陵派
6、晚明小品文
第十章 明代中后期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李贽与公安派、竟陵派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一、前七子(弘治、正德) 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 边贡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反对台阁体、八股文 1、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空同集》 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 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 书》) 公为诗……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 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何景明《与李 空同论诗书》) 真诗乃在民间(《空同集序》)
2、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大复集》
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峻 而实浅俗。(《与李空同论诗书》) 空同子刻意古范,铸形宿镆,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 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同上) 法同则语不必同 二、后七子(嘉靖、万历)
李攀龙 王世贞 谢榛 宗臣 梁有誉 徐中行 吴国伦
第三节 李贽、公安派和竟陵派
一、李贽(1527-1602) 初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
1、杰出的思想家。左派王学的代表人物,爱好自由 思想,怀疑封建传统的教条,反对把孔子当成偶像。 揭露假道学的虚伪和丑恶。维护人欲,主张男女平等。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 2、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三、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在诗文领域,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开 阔了时人的眼界;同时,他们也创作了一些具有现实 意义的作品,从而廓清了台阁体的影响。
2、诗歌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盲目尊古,持“文学退 化论”。在诗歌创作上,以形式主义的摹拟代替对文 学遗产的正确继承,以至有些诗形同剽窃,类似假古 董。

三、竟陵派
钟惺、谭元春 湖北竟陵人 (今湖北天门) 重“真诗”,重“性灵”。主张向古人学习。 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 追求“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超世绝俗的境界 反对公安派平易近人的文风,大力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
四、晚明小品文
1、小品文特点:体制短小精练,体裁上不拘一格,序、 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 2、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常常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 趣味。 2)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
讽刺拟古主义者 “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 天生花也”
创作较有成就。回忆往事、哀悼亲人的散文较少道学家气 味,感情自然真挚,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细节。
《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先妣事略》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艺术特色
1)形散而神聚的艺术结构。 2)注重人物活动的细节描写。 3)在写景、叙事、议论时,饱含浓厚的感情。 4)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炼而又通俗自然
晚年放弃复古主张。 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 有真我而后有真诗 3、谢榛(1495-1575)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四溟诗话》
推崇和取法李杜等盛唐十四家,通过拟古自成一家。
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神气,歌 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pou)精华。得此三要,则 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四溟诗话》) 但只强调从格调声律上去揣摩,依然是一种形式主义。
2、公安派的创作
作品大多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局限于描写自然景物和 身边琐事,抒发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由于信手而成, 随手而出,其作品通俗自然,清新洒脱,但也流于率直 浅俗。
袁宏道《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二
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听新朝事。邸报束作一筐灰, 朝衣典与栽花市。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 旁人道我真聩聩,口不能答指山翠。自从老杜得诗名, 忧君爱国成儿戏。言即无庸嘿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 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
2)提倡有为而发,反对代圣人立言的虚伪的说教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 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 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 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 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杂说》)
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餍)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 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 慊(赚)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 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慊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 俱全。我与林汝宁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 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 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展转反覆,以欺世获利,名为山 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夫名山人而心商贾, 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 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 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 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焚书》 卷二) 揭露假道学的虚伪、丑恶的灵魂
3、代表作家:
1)王思任(1574-1646)字季重,绍兴山阴人。抗清绝 食而死 游记《游唤》、《历游记》笔意放纵诙谐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陶庵梦忆》 追忆往昔繁华生活;《西湖梦寻》记录西湖风景和掌故。
《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 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 用?
袁宏道的游记、传记写的不错,文笔秀逸,描写生动。
《徐文长传》《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 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 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 《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 周望曰: “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 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 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 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略为次第,为徐文 长传。(《徐文长传》)
1、唐顺之(1507-1560)《答茅鹿门知县书二》本色论
心地超然,……直据胸臆,信手写来,如写家书,虽或疏 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
2、茅坤(1512-1601)字顺甫,别号鹿门《八大家文钞》 “文特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八大家文钞总序》)
3、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震川文集》
二、公安派
1、代表人物和主张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 “性灵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 笔。” 强调文学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的思想感情,反对种种 条条框框的约束。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 复有盛唐之诗?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 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袁宏 道《叙小修诗》) 文随时变,反对拟古蹈袭,反对厚古薄今。
代表作《西湖七月半》(P249)《湖心亭看雪》
3)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寓山注》《越中园 亭记》记园林景物
绝命书“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 投水自尽
第四节 明末诗文
一、复社
娄东二张:张溥、张采
继承东林党的传统而组织起来的文社,文学团体兼政治团 体 苏州 抗清 文学上,主张复古,推崇七子,复兴古学,务为有用 张溥《五人墓碑记》苏州市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3、影响是不好的,和八股文异曲同工,束缚人的思想, 脱离现实。
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 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明史·李梦阳传》)
第二节 归有光等唐宋派
一、吴中诗人 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唐寅 不傍门户自成一派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六如居士集》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 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节选) 二、唐宋派(嘉靖) 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 推崇唐宋散文 主张文道合一,其道学论调不得人心
3、评点小说戏曲:《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琵 琶记》《幽闺记》
4、文学主张:
1)“童心说”(《焚书》)提倡绝假纯真,抒写真 情实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苟童心常存,则 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 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 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 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 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童心说》)
7、复社和几社
8、《陶庵梦忆》(北大)
考研题
1、试述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崇尚的异同。(复旦大 学)
2、晚明小品文的特色分析 (广西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