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开始
皮亚杰的 概念 平衡 同化 顺应
组织
定义 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 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 而适应新刺激。 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 激。
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为 完整的结构。
例子
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 飞的东西都是鸟。 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小鸟。
幼儿期有更强的进取性和更饱满的精力来探索周围的社会 环境和物理环境。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这一时期儿童面临的任务就是发展勤奋感,减少自卑感。 由于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业上的成功尤其 能够提高儿童的勤奋感。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 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
数理逻辑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理解动作间相互 协调的结果 社会性经验(social transmission) 平衡(equilibration):决定性因素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 提倡发现学习 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与教育
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 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即主体的动作。
❖ 认知发展的基础是图式。
❖ 个体适应环境的形式有同化和顺应,心理发展就是个 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前运算阶段:万物有灵论、未形成守恒(单维 思维、思维不可逆、思维的刻板性)、自我中心、 未掌握类包含的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摆脱了自我中心、掌握类算阶段:思维有了抽象逻辑性、假设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3、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maturation):必要条件 练习和习得的经验(practice and experience) 物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
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 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 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于是给它起一个新名字(或询 问:“这是什么?”),至少 在当时他能够成功地通过顺应 达到平衡。
组成包含一个上位概念(飞行 物体)和两个下位概念(鸟和 飞机)的有层次的图式。
2、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客体永久性,儿童一般在八九 个月获得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这一时期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与 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 一体,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个体,才敢于承担与他 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7、繁衍对停滞(30-60岁) 繁衍给予个体能够照顾他人、关心和指导后代成长的能力。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个体对自己的成就、失败以及生命的有限性都能够坦然接受, 就会产生一种完美无憾的感觉。
狭义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发展主要是指狭义的心理 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 学,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了解学生的认知 发展准备,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
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 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 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作用作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作为动物进化 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 级心理机能,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二)心理发展观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内容提要
❖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与教育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种系心理的发展和个体心 理的发展,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类心 理的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的 形成到出生、成熟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发生的有次序 的、并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变化。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矛盾。基本 信任感是指充分信任他人以及自己也值得信赖的一种基本感 觉。 2、自主对羞怯(1.5-3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努力想达到自主,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该 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在维果斯基看来,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 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定义为最 近发展区;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 成人的指导下或是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 能力。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 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的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教 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 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合作学习:儿童通过与成人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高,提高的能力水平能够持续到此后 单独进行的活动中。成人帮助儿童解决问题时提供的帮助, 维果斯基称之为支架,支架既可以是线索、提示、鼓励、 分解问题、提供样例等,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有助于学生独 立学习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