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业者故事分享1从推销饮茶杯做起程刚下岗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一次性饮茶杯”。
他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纸杯缺少杯盖,茶叶很难泡开,茶杯上漂浮的茶叶极不美观,有的纸杯质量不好的话,还容易渗水。
饮茶者在饮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满嘴茶叶末的麻烦和尴尬。
由于储藏不便,一些单位和家庭仅存放一两种茶叶,远远满足不了客人的不同口感和品位需求。
通过互联网的查询,程刚发现,纸杯的质量很差,有的开水一倒进去,底部的薄膜纸层就被冲坏了,茶叶还是冒了出来。
有的底部薄膜很厚,可是茶叶没有被泡开,喝起来没有茶味,或者茶叶味很淡。
程刚思前想后决定和几十个加工厂家联系,先索取他们的样品,然后把感觉好一些的筛选出来。
两个月后,他经过上门洽谈、观察、仔细对比,选定一家作为加工点加工了一批。
2咖啡代替茶出现转机一个月下来,程刚推销得并不顺利。
在政府部门,人人手里都有一只自己的茶杯,对于这种纸茶杯根本不屑一顾,认为这么便宜的杯子里能有什么好茶叶,和他们手里半杯都是茶叶的杯子比起来还不如喝白开水。
在饭店,大多数老板对待客人还是不舍得多付出一些,认为他们那淡淡一壶茶就能应付满桌子的客人。
接着他又跑了一些私人公司,可是大多数也认为没有必要,招待客户只要一杯矿泉水而已,还说人家是来谈生意的,并不是来品茶的,倒杯水只是礼貌客气一下。
程刚的一个搞市场的朋友分析说,纸茶杯是在一次性杯子上的深加工,但它并不像一次性杯子,人人必须使用。
要想喝茶的一般对茶叶还是有要求的,对茶叶没有要求的就是可喝可不喝,这就是你的误区。
程刚猛然想起,在一家广告公司推销时,那位公司经理只是对纸杯咖啡感兴趣,品尝后说味道太淡了,不够香浓。
3一杯咖啡赚取0.44元利润程刚决定购买一台机器自己先生产调试配方,在网上和咖啡销售商联系购买样品并请教,还在超市购买各种牌子的咖啡,并到咖啡馆品尝,最后选中一款价格比较适中且味道口感都不错的速溶咖啡进行纸杯加工。
可是成品出来后还是不理想,因为咖啡量放的少,口味感觉还是比较淡,加大剂量试验后,口味上达到满意了,不过成本已经达到了0.26元一杯。
程刚拿着成品来到那家广告公司请经理品尝,他说感觉不错,当程刚告诉他成本有所增加,他也表示认可,结果他以每杯0.4元的价格要了500杯,还笑着说给他们的员工喝了就有精神工作了。
程刚把纸杯咖啡推广到了网吧,采取联合经营。
热咖啡一元一杯,每杯给网吧提取0.3元,除去成本,自己能获取0.44元的利润。
目前一元咖啡销量稳步上升,程刚每月可以达到4000多元的盈利了。
他想把“一元咖啡”推销到写字楼、社区等更多场所。
4一句话建议: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创业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空白点已经很难找到了。
所以要开始创业,尤其是小成本创业,必须从常人不注意的地方挖掘需求,另辟蹊径,找出自己的创业蓝海,才有可能承受较小的风险而取得成功。
不论社会如何发展,高性价比的东西总是有最广泛的市场空间,文中的“一元咖啡”就是从高性价比的角度,满足了目标客户的需求,从而快速打开了市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仅仅有好的开始是不够的,因为现在的低成本是依靠创业者自己的亲力亲为和超常付出换来的,并没有把正常的管理和营销成本考虑进去,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还需要在销售规模扩大、收入和成本的精细核算、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下工夫,取得持续经营的成功。
“坏小子”醒悟打工历练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李明波在中学时进入了叛逆期成了“坏小子”。
他经常进网吧、打架,甚至夜不归宿,并和家人闹矛盾。
一天,李明波突然醒悟:“我还年轻,为什么要过这样的日子,我要混出个人样”。
2021年,16岁的李明波来到青岛,找到做餐饮业的亲戚,这成为李明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餐饮行业的知识,为我今后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李明波说。
2021年,父母给他找了一份酒厂的工作,烤酒对体力要求颇高,为了不被人看轻,一干就是3年多。
“虽然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元,但这不是我想要的。
”创业的念头在李明波心中萌生。
”餐厅服务员成销售明星创业之初,他开过网店,做过微店,但都失败了,许是看多了青年创业故事之路的不平坦,以至心底也有了不认输的决心,李明波并没有放弃创业的理想,“我还年轻,输得起。
”“自己做平台很困难,不如借助别人的平台。
”2021年,偶然的机会让他找到了这样一个平台。
当时他在一家火锅店吃饭,李明波发现,很多顾客都会问餐桌上摆着的几瓶酒是做什么的。
后来他了解到,这些酒是店家的推广酒,可以给顾客做各种类型的定制酒,销售直接通过万人店在移动互联网线上、线下三级分销,每级都能拿到提成。
李明波动了心,立即联系了商家。
2021年初,李明波辞职来到这家火锅店,当起了服务员推销酒。
“他很积极,只要有客人进店,就赶忙上前服务。
”在餐厅经理王亮超眼中,李明波动作快、很有责任心。
卖酒也不是一帆风顺,李明波的推销常常遭到拒绝,但他不气馁,在不断地的总结中,李明波渐渐找到销售的窍门。
如今,他服务过的一些客户还成了他的销售商,而且在微信、QQ朋友圈里,也有不少人帮他推销。
现在,李明波月收入最高达七八万元,今年,他还买了车。
李明波说:“我能有今天,一是靠能吃苦、肯用心,二是要感谢黔商科技搭建的‘互联网+’销售平台。
”这位餐厅点菜员已成为草根创业学习的对象,有的还专门到遵义向他取经。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
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
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
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
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
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
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
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
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
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
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
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
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
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
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旅生涯,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皆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称之为"超人"。
而其企业发展壮大与其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有关。
1974年4月,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并相继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
1978年9月5日,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了"黄埔"公司9000万股股票,同年,还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1979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
是年9月25日,"长实"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于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
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
1985年,购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斥资百亿港元,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
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
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地产发展、金融、贸易、货柜码头、运输业、能源、电力、通讯、卫星广播、酒店业、零售业等。
李嘉诚及其"长实"财团的事业走向世界,在亚洲、非洲、澳洲、欧洲和美洲,均有可观的事业发展。
在1997年7月17日的美国《福布斯》杂志上,李嘉诚则排名第15位,并被列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意和成功商人"之一。
据近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1999年6月23,"全球富豪榜"前100位中,李嘉诚位居第13位。
目前,李嘉诚虽然已经让其长子李泽钜掌管"长实"、"和黄"集团的事务,宣称自己不再问津商界之事,但是其在商界的影响犹存。
2000年,旗下网站展开收购,一并收购羊城晚报、163电子邮局,以及在沃达丰收购曼内斯曼中卖掉Orange公司净赚近100亿美元,徒显老当益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