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单元检测卷(六)(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

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 B解析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做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

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政治协商制度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答案 A解析注意抓住时间限制为“1954年”,同时抓住关键词语“第一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应该是A项。

3.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

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民主政治的意义”这一关键词语。

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实现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4.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

这表明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的政策和原则是(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D.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表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援助西藏建设”等,表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5.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第一届全国人中国人民政治西藏自治区成立民代表大会协商会议会徽40周年庆典A.民主政治的成就B.民族团结的力量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三幅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民主政治制度,B 项只表现了一个方面,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下图所示的历史悲剧最有可能发生在上个世纪( )A.五十年代B.六七十年代C.八十年代末D.九十年代答案 B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刘少奇的悲剧,该事件发生于“文革”时期,故选B项。

7.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

”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改革开放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当权派”等极“左”言论,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 C解析“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从政治领域影响到经济领域,因而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主要教训。

9.“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D.1954年一届人大答案 B解析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内容,联系材料中停止批邓、冤案一理、生产狠狠抓等信息,得出这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故选B项。

10.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答案 D解析材料主要列举的是法律不完备的具体现象,题目要回答的是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A、B、C三项均是现象,反映的本质是法律体系不完善。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其中,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的举措是( )A.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B.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D.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答案 B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请判断下列情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B.1968年,王援朝的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家也被抄C.1973年,王援朝的舅舅从国外回来并当选为政协委员D.1998年,王援朝被村民民主选举为村长答案 C解析1973年处于“文革”时期,当时人大和政协制度中断,C项不可能出现。

A、B、D三项符合史实。

13.银秀村的200亩水田由村官暗中签约出让,村民获悉后立即表示反对,情绪激昂的村民启动罢免村主任的程序,接着改选新人,保住了水田。

材料反映了村民( )A.可以随意罢免村官B.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C.盲目选举村官D.阻碍现代化工业建设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村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启动正常程序,改选村官,说明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我国人民民主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14.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其理论依据是(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一国两制”的构想答案 D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认清图案的名称,即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港澳回归的理论依据是“一国两制”构想。

15.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

《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②港人治港③民族区域自治④社会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②③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有关特点。

根据所学,①②正确,③是中国的民族政策,④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6.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成立50周年A.社会制度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C.主要作用不同D.享有权利不同答案 A解析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7.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B.反对解放战争C.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D.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答案 C解析首先需要注意徐蚌会战是国民党政府对淮海战役的称呼。

分析材料可以看到马英九反对国共两党类似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

故选C项,A、B、D 三项说法明显错误。

18.“世界上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应遵照国际法和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政府就台湾问题达成正式协议或谅解,承认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能与台湾互设官方性质的机构,不能进行任何官方性质的往来,双方不能签订官方协定或文件等。

”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不包括( )A.坚持用“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和平统一B.台湾统一后不得保留自己的军队C.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始终要放在第一位D.中国的事情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答案 B解析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与香港、澳门问题不同。

台湾统一后可保留自己的军队。

19.“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可能出自( )A.抗战老兵B.中国台湾老兵C.老红军D.老知青答案 B解析从“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可知诗句作者与亲人从此分离,难以相见。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A、C两项与“海角天涯梦”不符;D项与“结发夫妻尤似梦”“人间战祸何时终”不符。

故B项符合题意。

20.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③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答案 D解析做排序题可用排除法。

①发生在1979年时间最早,故排除C;②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③④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A项,③实现时间是在2008年,④形成的时间是在1992年,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康熙帝(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

(4分)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4分)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3)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4分)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

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

(2)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