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
一、思考题
1.失业的含义是什么?衡量失业的指标有哪些?
答:(1)失业的含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
其中“有工作能力”和“正在努力寻找工作”是比较有弹性的概念,各国的社会经济情况不同,对失业概念的界定也就不同。
我国l999年《失业保险条例》出台,正式使用“失业”这个名词。
2003年,“失业”概念被重新界定,按照新标准,失业人员是指年龄在男16岁至60岁、女16岁至55岁,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劳动者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是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2)失业的衡量指标
①失业率
失业率是衡量一定范围内劳动力的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失业率反映的是失业者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态和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变动周期的“晴雨表”,同时,它与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具有重要意义;
②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理
论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一国经济实现了它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最大可能的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同时,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及商品市场的状况;
③失业的持续时间
失业的持续时间是指新生劳动力或失去工作的人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指一定范围内或某一类别的劳动力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所用的平均时间。
失业的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失业的程度和解决失业问题的难度,一般来说,失业持续时间越短,说明失业问题越轻,解决失业问题的难度就越小。
同时,失业的持续时间也反映了劳动力的流动情况;
④失业警戒线
失业警戒线是基于对失业率的研究,以失业率为参照系提出的社会对失业的容忍程度。
从国外情况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确定的失业警戒线标准为:3%或4%以下为劳动力供给紧张型,5%~6%为劳动力供给宽松型,7%或8%以上为失业问题严重型。
失业警戒线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2.试述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几个典型失业理论。
答:现代西方经济学门派林立,各个学派都对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具体如下:
(1)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水平,能否达到充分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之所以存在大量失业现象,就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生产规模减缩,就形成大量工人的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提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
况下,要解决失业问题,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本身的自发调节作用来解决,而是通过政府干预采用需求管理宏观经济政策,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扩大生产、提高就业的目的。
(2)理性预期学派
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中,劳动力的供给或就业、失业的选择是一个产品和闲暇在现实和未来之间的选择过程,其依赖于人们预期的最近和将来的工资。
若现实的工资较低被预期为暂时的,人们可能接受按此工资所提供的职位,这时失业率就会下降;否则失业率就会上升。
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率是不确定的,就是因为工人和雇主不能迅速从各种真实情况中提炼出可靠的信息。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可以合理预期实际就业水平,因而否认工资对失业的调节作用;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就业人数或实际提供的劳动量的变动来调节的,因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预期提供劳动的。
因此,他们提出了政府不干预的就业政策。
(3)发展经济学派
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国家的失业问题与经济结构的高度化有关。
①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之前,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或存在一个“最低生存费用”部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且经济发展还伴随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可能是“最低生存费用”这个水平,因此相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③费景汉一拉尼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部门存在隐形失业,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第二、三阶段中,农业出现了日益增加的生产剩余,从而可以满足工业部门的消费,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等部门转移;
③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则认为,由于城市存在失业,使预期收入下降,而预期收入
是对劳动力转移决策产生影响的因素。
只要预期收入仍大于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的损失,转移就会发生。
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有些发展中国家虽然农业的边际劳动产品大于零,城市失业水平很高,但农业劳动力仍然向城市转移的问题;
④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
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把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
就工人而言,由于工会的保护,内部人与雇主签订合同而不会顾及外部人,工资形成的实际黏性不可能降低。
就厂商而言,厂商用外部人替换内部人需花费调整成本,因此,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低的工资,但由于存在调整成本,厂商宁愿雇用内部人。
内部人可以利用已经就业的优势和岗位上“干中学”所积累的技能和知识,实施内部人控制,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从而产生非自愿失业。
如果考虑到工会的总用,则非自愿失业还可能加剧。
3.什么是失业保险?它有哪些功能?
答:(1)失业保险的含义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渠道由社会筹资集中建立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限内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失业保险的功能
①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向符合条件的失业者支付失业保险金,保障了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持了其生存权利和尊严,维持了劳动力的再生产,这是失业保险最原始和最重要的作用;
②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一方面通过严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条件、逐步降低失业保险金水平、缩短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等手段迫使失业者主动求职;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介绍、
职业培训、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等方式让失业者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提高失业者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激发失业者的自立感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失业者尽快就业;
③现代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使从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员得到必要的保障,从而保证能够长期维持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化运作,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能够自由合理流动,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④失业保险制度一方面免除了失业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尽可能寻找与自己兴趣、性格、能力、知识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免除了用人单位裁员的经济社会压力,从而制定合理的用人决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⑤从宏观经济看,失业保险金发放具有平滑经济周期的作用,在经济的衰退期,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能够维持一定量的消费需求,有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试述失业保险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答:失业保险虽然对追求公平、追求宏观效率有正面的影响,但设计不当却又会对效率造成损害,失业保险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下:
(1)失业保险负效应的经济学解释: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对失业保险的激励做出反应或者说失业保险的负效应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高水平的失业保险金提高了工人的自愿失业率
高水平的失业保险金是指较高的替代率和较长时间的失业金领取期限。
由于失业保险制度的存在,一些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能领取一定标准的失业保险金从而具有一定的收入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容易解雇劳动者,劳动者也容易自动离职;
②高水平的失业保险金延长了工人失业持续的时间
高水平的失业保险金提高了人们求职的保留工资,对职业的选择更加挑剔,从而延长了
失业持续的时间。
研究表明,净替代率是影响失业保险受益人的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失业保险延长失业持续的时间,并不一定就是件坏事。
如果工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工作,也许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因而会增进效率。
(2)替代率对失业的影响——失业陷阱
失业陷阱是由于失业保险金的提供使失业人口失去寻找工作的激励而长期陷于失业状况,从而造成效率的损失。
失业陷阱问题与贫困陷阱问题一样,是政府在公平与效率取舍时的难点。
失业保险制度和个人所得税的相互作用导致综合税率结构的畸形,这样,事实上可能使这些失业者完全失去了寻找工作的动力。
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代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失业津贴的替代率太高。
(3)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对失业者求职的影响:抑制效应和资格效应
关于失业保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即失业保险对失业者行为的影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对失业者求职的努力程度的影响。
工作搜寻模型表明,失业保险给付期限长度的变化,对再就业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一种是抑制效应,即在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增加时会提高失业状态的“价值”;另一种效应是资格效应,因为要在将来取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就必须首先寻找工作,从而提高了被雇佣的价值,促使失业者必须尽快地找到工作。
资格效应又被称为是“钉子效果”,即失业保险给付时间接近到期时,脱离失业的概率(障碍比率)会急剧上升,即接近失业保险金支付期满时,像打上钉子一样,障碍函数快速变化。
5.试述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答: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如下:
(1)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