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生乐于论文

让学生乐于论文

让学生乐于探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没有探究就谈不上创新,离开了探究,实践也毫无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填鸭式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地去开发文化之宝库和宇宙之宝藏。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动力是行动的先导,要产生探究方法,开展探究活动,首先要有探究动力。

科学家之所以有科学的重大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动力。

早在伦琴发现x射线前,x射线已经多次在其他科学家所做的实验中出现过,克鲁斯管的发明者德国科学家克鲁斯在做真空放电试验时,曾发现在管子附近的照相底片有模糊阴影。

美国科学家古兹皮德和詹宁斯等也曾注意到在演示克鲁斯管后,照相底片特别地发黑,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穷追下去,没有追问为什么,因而没有继续观察探究,而伦琴却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射线——x射线。

伦琴也因为这一重大发现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

伦琴的事例生动地说明善于思考、勤于探究的重要。

让学生乐于探究就要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产生探究动力。

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探究
在孩子的眼里,世上的一切都是奇妙的,他们对于一切都充满好奇心。

在平时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大家
漠不关心的动植物,他们都会研究半天。

我的女儿在吹泡泡时,她就曾问过我为什么泡泡里的气放完后,泡泡不是直接掉在地上,而是往前冲去,然后再掉下来。

尽管我的解释她还不懂,尽管我还不能引导她去弄明白这个问题,但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在玩耍中发现这一现象。

我就鼓励她,:“等你长大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明白了”。

虽然她还小,但她已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有时还让我给她上网查找答案。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探究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把看似枯燥、抽象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知识性、思考性、应用性。

二、树立学生的信心,让学生乐于探究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

”这说明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极高的热情,就会有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瓦特能发明蒸汽机,爱迪生能发明电灯,华罗庚能成为数学家……我的学生中也可能有牛顿、富兰克林等。

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应加以赞扬,因为他遇事敢于问个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

爱动脑筋,即使提出的是傻问题,也不要嘲笑他,因为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教师不能满足于仅仅做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实践。

三、提供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等待,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赶上大家。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中进行探究的基本形式,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有主题、有目的、有方向。

一个班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完全一致,特别是中等以下的学生思考问题很难周全。

如在做3.2千克=()千克()克时,光凭教师的讲解或一开始就让优秀的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可能还是不太明白。

我们如果一开始就提问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他们可能会填(3)千克(2)克,(3)千克(200)克,填(3)千克(0.002)克,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甚至会让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交流,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讲给有疑惑的学生听。

在学习小组中的讲解更有针对性,不仅解决了学习中的疑惑,而且让优秀生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心理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了兴趣,就
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探究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无论在操作、提问、概括、练习等方面都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为他们的探究学习铺路搭桥,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探究信心。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一次次失败中得出“我不会”“我不行”的结论,那样学生也不会乐于探究。

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

作者单位:阜宁新沟实验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