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演示文稿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演示文稿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对检验医师的要求: 一. 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二. 与临床医生沟通,阐明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三. 进一步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 四. 以患者为中心,将“检验数据”转化为“临床诊
疗信息” 五. 主动与临床医生沟通,积极参与临床查房和病例
讨论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约 有70% 左右可以溯源到标本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是检验分析前质量 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我国,护士仍然是检验分析前工作 的主体,因此检验分析前护理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对减少 试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国际通用的采血顺序: 1. 无菌管 2. 枸橼酸钠、ACD 3. 分离胶管、红头管 4. 肝素管 5. EDTA-K2(血常规管) 6. 血糖检测管
影响华法令剂量反应的因素: 1.食物: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能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酸钠管送检
钙离子是凝血的Ⅳ因子,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成 分,而EDTA能将钙离子络合而完全拮抗,而枸橼酸钠只 是部分结合钙离子,故标本的三项凝血指标都延长了, 而FIB和D二聚体正常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二 住院病人: 上午查APTT>100s、PT16s、TT30s,而FIB、D二聚体正常 。 下午查凝血检查结果均正常0 原因:
护士在留置针采集标本,残留肝素污染。
留置针是留置在患者体内的输液通道,需要用稀 释肝素溶液进行封管,而肝素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抗凝 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 而增强 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 用。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三 骨科术前病人查APTT76s、PT38s、TT30s,而FIB减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及案例分析演示文
稿
的
沟
通
现
血凝检验项目的特征及现状:
状 1.标本采集要求高,采集因素对结果影响大。
2.受多种药物的影响,如促凝剂、抗凝剂、抗生素等。
3.阳性结果反映面广,多种状况、多系统疾病均可能影 响,解读结果须结合临床。
4.血凝项目受方法学限制,与其他检验项目相比重复性 较差,特异性、灵敏度不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由于凝血因子在枸橼酸钠盐溶液中比在草酸盐溶液
中稳定,故用枸橼酸钠作为凝血试验的抗凝剂。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为1:9,若抗凝剂量增多,将
使PT时间明显延长,若血液过少,则使APTT、PT时间 明显延长。
PT-INR—案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接受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术后一直服用 华法令,每天2.5mg,已经一年多,定期在医院监测凝血 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之间波动,一 直很稳定。今天到医院检查INR为3.1。临床医师向检验科 反应情况,认为PT-INR有问题,数据忽高忽低,让人不可 信。
低、D二聚体正常。病人无任何出血症状,也未使用药 物。
原因: 抽血不顺利,护士从生化管倒了一些做凝血功能。
生化分离胶管内含促凝剂,使血液部分凝固,消 耗部分凝血因子致APTT>76s、PT 38s、TT30s、FIB减 低,而未有纤维蛋白溶解,故D-二聚体正常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对医院管理的要求: 一. 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建立长效的沟通制度 二. 组织检验和临床沟通相关的业务学习进行考核 三. 设立检验医师岗位,架起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桥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一: 急诊颅脑外伤病人:APTT>100s、PT>50s、TT>60s,
而FIB、D二聚体正常。
原因: 护士用EDTA管抽血,后面发现抽错管把血倒入枸橼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后可能会导致PT和APTT的检测结果下降, 因 为成熟红细胞的脂类全部存在于细胞膜中,其中磷脂 和胆固醇占总脂量的95%,根据PT和APTT的测定原理, 在凝血过程中磷脂是促凝物质,测定PT和APTT时溶血 标本中存在的成熟红细胞破裂而释放的磷脂使PT和 APTT比非溶血标本的测定值偏低。
5.标准化程度差
6.不同仪器、检测系统间差距较大,无可比性。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二. 不重视沟通,不懂得沟通技巧 三. 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四. 医院管理部门不重视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对临床医师的要求:
一. 贯彻询证医学理念,选择最合理和最经济的检查项目 二. 注重检验申请单的填写 三. 指导患者留取合格的标本 四. 了解检验项目的流程,客观分析检验结果 五. 根据临床需求向检验科提出开展新项目的建议 六. 主动与检验医师沟通,了解检验医学发展的新动向
原因:
患者数天前因受凉,自行服用泰诺感冒片,后又在 当地医院输液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本例患者服用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泰诺,增强 了抗凝药物的抗凝作用,另外静脉点滴了广谱的头孢类 抗生素,抑制了肠道中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的繁殖,从 而抑制了肠道维生素K的产生,最终导致了检测结果INR 增高。
病例二 一位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术后服用华法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检测完成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检测凝血因子的标本在室温放置时间 不能超过1小时,全血储存在2~8℃冰箱不能超过2小时 ,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2周,-80℃下可保存18个 月,冷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越低温度下越稳定。
对需要作APTT检测的标本离心的速度和时间不低于 3000r/10min,目的是为了获得乏血小板血浆,因为血 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最明显。
令,每天2.5mg,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 值(INR)一直很稳定在理想水平。近两周INR降至正 常人水平。
原因 患者在术后吃了一顿猪肝,猪肝中含有丰富的维
生素K,能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要,化学结构同维 生素K相似,其抗凝作用的机制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 的作用,从而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等的合成显著减少,延长凝血酶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