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字学-汉字构造分析

文字学-汉字构造分析


• 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据统计,《说文解字》所收的 9353 个汉字 中,象形字仅为264个,约占总数的2.8%。 • 象形造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造字法,很难 用于表示意义抽象的或没有具体形象的概 念,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它却为指 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创造了条件。
二、指事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 一书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 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 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 括进去。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 声字三类。
•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 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更简明。但其分类标 准不如六书说只据汉字形义关系单一,还要着眼 于汉字发展的过程。而假借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 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产生极早,在汉字字形 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产生,并促进汉字字形向 其下一个阶段发展,把假借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 的一个阶段是不合乎汉字实际的。另外,讲新三 书者往往还要再分种类,结果搞得比六书繁复得 多,更难掌握。 • 由于上述原因,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与唐兰的 三书说一样,至今还无法取代六书说的地位,现 在讲汉字结构的人大多数仍然沿用六书说。
第二节、“六书”的介绍
一、象形
•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
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
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
• 象形字有如下特点:
• (1)是独体字
• (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
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
• 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 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 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 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而且, 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 以“指点”出来。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 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 有125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 字。
•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
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
理论。
•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 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 际问题。
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 “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 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 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 是也。”“视而可识”,是说一眼看上去 就可以认识大体,“察而见意”是说仔细 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
• 指事字有如下特点: • 1、是独体字; • 2、有不能独立成字的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 示字义所要表达的事物。
指事字分类:
• 1、一种是带有纯符号性质的指示字,如: 上、下、一、二、三。 • 2、一种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指 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末、亦、寸、 刃。
•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 《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 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 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 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 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 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 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 为定型。
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意思是,会意字是并列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 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 “信”就是这种字。 会意字特点: 1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 都参与表义。 2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会意字分类:
1.按照组成会意字的各构件表意形式来划分:
1)以形会意 2)以义会意 2、按照各构件的异同来划分: 1)同文会意 2)异文会意
以义会意字
• • • • • • • 劣:从少力,本义是羸弱少力。 耷: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尘:从小土,本义是指细小的灰土。 歪:从不正,本义是偏斜不正。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楞:从四从方从木,本义是指四方木。 粜:从出从米,本义是指卖出粮食。
• 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倡的,这种 学说认为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是造字法(体),它使文字增生孳乳,是 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 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用字法(用) 它对文字数量加以节制,是从历史的角度 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二、三书说:
• 1、唐兰的“三书”说
第四章
汉字的构造
第一节 六书说与三书说
一、六书说

1、“六书”的提出
•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 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 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 意、象声、转注、假借。 • 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象形、会 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 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 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我们在说到“六书”时,用的是许慎 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象形字的分类:
• 一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 示该事物,如日 、月 、鸟 、鱼 、鹿 、山、水、 牛、羊、象 等字,它们的甲骨文写法,就像这些 物的形状。 • 一类是合体象形字(又称烘托象形,依附象形), 这类字描画的往往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 征也不鲜明,容易造成对象间的混淆,需要附加背 景,用相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 • • • • •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