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上一篇| 下一篇:糖尿病中医揭密四君子汤《和剂局方》组成::人参(或党参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为主药)15g茯苓(健脾渗湿)10g白术(利尿健脾、健脾去湿15g)炙甘草(缓迫缓补)6g水煎服。
秦之瑛自拟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去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功能: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疲乏无力,面色萎白,语言低微,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软无力。
按语:(!)小儿多涎症脾胃寒虚、气虚不摄本方加鸡内金6g 陈皮4g苡仁12g淮山药12g炙甘草3g益智仁9g生姜2片大枣2枚(2)子宫肌瘤,脾虚湿阻淤血阻滞胞宫本方减炙甘草加甘草9g文术60g三棱15g(3)··《医宗金鉴、儿科》本方加朱砂钩藤治疗小儿惊泻。
本方是补中气、健脾胃的基本方,也是补法中的常用方,很多补益之剂从此方加减化裁而成。
凡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功能减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各种慢性病表现为气虚脾弱者,皆可应用;本方加大用量,每味药各30g,可用于脾虚不能统血所导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本方加黄芪,用量各30g,可治疗脱肛;再加牡蛎30g,可治疗气虚所导致白带证;本方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而有痰湿。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气短者;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主要治疗脾胃气虚而见脘腹胀满运化不良等症;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主要治疗脾胃气虚,胸胁痞闷,脘腹胀满,呕吐腹泻,舌苔白腻等症以及慢性胃炎,溃疡等症。
近代用本方加减治疗胃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胃窦炎、胃溃疡、十二直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等症。
四君子汤加减歌。
四君参术茯苓草,补中益气诚如宝。
加入陈皮名异功散,气虚自汗黄芪好。
方加桔半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
香砂配对食能消,呕吐胃寒丁藿使。
十全四物四君兼,芪桂生姜大枣煎,滋血气令脾胃壮,劳伤虚弱最为先。
养荣汤与十全同,五味远陈要去芎。
倦瘦少颜潮有汗,梦遗龙骨蛎须逢。
潮热无汗当归芍,半夏柴胡葛根着。
自汗陈芪熟地归,牡蛎乌梅酸枣芍。
心窝有汗别处无,生地陈归酸枣扶,麦冬白芍黄连炒,辰砂梅枣四君符。
劳倦辛苦身无热,麦味陈芪除茯好。
痞满气壅正气虚,陈归木香砂仁列。
健忘芪远木香菖,龙眼当归酸枣良。
头疼吐水六君汤,归芪木香与炮姜。
气虚短促喘无痰,参桔砂仁苏子添,桑皮当归姜枣化,沉香磨水木香兼。
霍乱止后头身疼,口干发热肢虚缠,五味当归柴白芍,乌梅栀子麦冬陈。
体重酸疼兼嗜卧,口淡恶寒小便数,六君加上芍连芪,泽泻柴胡羌独活。
肥人眩晕六君加,芎归芪桔芷天麻。
遗浊四君加益智,陈芪熟地归升麻。
痞满槟榔枳实连,目赤血壅龙胆添。
头痛川芎蔓荆子。
泻加芍泽茯苓煎。
汗多芪术归身好,以后加添俱不少,脑疼藁本细辛加,额疼升麻芷葛草。
口渴咽干葛粉寻,有痰贝多母最为尊,嗽加五味桑皮是,不寐宜加酸枣仁。
食伤食少加神曲,麦芽枳实山楂炒。
虚火上炎知母添,玄参加入服之好,内热芩连花粉施,下身无力促牛膝,脚弱木瓜防已加,身热地黄生用之。
惊悸怔忡远茯神,石菖柏子并煎吞,麦冬五味同枣仁,山药山萸总可寻。
六君远志薏米归,莲肉山楂山药辉,桔连扁豆芪神曲,壮健元阳助脾胃。
阴虚劳嗽去参煎,小便如常白茯嫌,饮食恶餐宜服此,内伤劳役效通仙。
脾为后天之本,又为万物之母,方之加减多利于脾也。
此文为《医学传心录》方歌,细细阅读,余味无穷。
四君子汤及衍化运用转载自﹌芳亦當歸止网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命名缘由四君子汤之名,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
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等份组成。
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常服温和脾胃,迸益饮食,癖寒邪雾瘴气”。
用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
本方药物皆平和之品,不热不燥,平补不峻,乃补气之祖方。
方名为“四君子”,考其缘由:“君子”,古时泛指才德出众之辈,清·张璐《伤寒绪论》卷下释之道:“气虚者,补之以甘。
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清·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曰:“汤以君子名,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清·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言:“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日君子也。
”晚清·谢观《中国医学大词典》则总结道:“四物均甘温之品,扶助中宫,展布津液,不偏不倚,纯粹无疵,故有君子之称。
”综合诸家之论,是方选药平和,益而无害,取古语“君子鼓中和”之义,故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本方之名谓在不同方书中各异,《圣济总录》卷八十称之“白术汤”:《活幼口议》卷二二十称为“四圣汤”;《普济方》卷三九四谓“人参散”;《医部全录》卷四三六称“温中汤”:《文堂集验方》卷四呼之“四君汤”。
各书中虽用量、剂型存有殊异,然临证主治范围出入不大。
四君子汤源流发展方之溯源考究四君子汤之源,从组成药物分析,是由《伤寒论》的理中丸衍化而来。
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四味组成。
为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之代表方剂。
《伤寒论》言:“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宣理中丸。
”文中表明用理中丸治疗寒证,以体现《内经》“寒者温之”之旨。
关于是方命名之由,清·程郊倩明言之:“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
”(《古今名医方论》)说明理中丸以干姜为君,重在温中散寒以补虚。
而四君子汤易干姜为茯苓,功擅补气渗湿,主治脾胃气虚而挟湿者,方由温中补虚变为益气健脾,均体现了“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经旨。
历代医家方论发微四君子汤创立以后,历代医家就本方的配伍、功效主治进行了阐释发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明·方广《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九阐发日:“四君子汤用白术、人参、茯苓、甘草者,白术则健脾燥湿;人参则补肺扶脾:茯苓则降气渗湿;甘草则补胃和中。
譬如宽厚和平之君子,而不为奸险卒暴之行也。
”明·吴昆《医方考》卷三释云;“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微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如是则宜补气。
是方也,人参甘温质润,能补五脏之元气:白术甘温健脾,能补五脏之甘气;茯苓甘温而浩,能补五脏之清气;甘草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
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
”清·张璐《张氏医通》则日:“四君子乃胃家气分之专药,胃气虚而用之,功效立见。
”同朝王晋三《绎雪园古方选注》卷中称:“功专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气,而输布于四脏,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入太阴、阳明二经,然其主治在脾,故药品分量皆用偶数。
白术健脾阳;复人参保脾阴,炙甘草和胃阴:复茯苓通胃阳……理运阴阳,刚柔相济,诚为生化良方。
”费伯雄《医方论》卷一誉:“四君子汤中正和平,为补方之金科玉律。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一总结道:“人参大补牌肺之气为君;白术补脾燥湿为臣。
以脾喜温燥,土旺即可生金。
故肺脾两虚者,尤当以补脾为急。
脾为后天之源,四脏皆赖其荫庇,不独肺也。
而又佐以茯苓渗肺脾之湿浊下行。
然后参术之功,益彰其效。
此亦犹六味丸补泻兼行之意。
然必使之以甘草,而能两协其平。
”谢观在《中国医学大词典》中直陈其言:“盖人身以脾胃为本,脾胃强则消化多而五脏受泽,脾胃弱则消化少而百病丛生。
故凡病之久不愈,诸药不效者,唯有用此汤随症加减,培养中土,使消化之机能健全,水谷之精微敷布,则体气自然强壮。
”以上诸论,真知灼见,各具特点,颇有启示之用。
四君子汤方发展四君子汤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补气之基本方剂。
当时和后世许多补气或健脾方剂均脱胎于此。
诸如异功散、七味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芎六君子汤等,均由四君子汤衍化而来,属于四君子汤衍化方。
此类方剂,在组成上每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灵活化裁,而组方变化各具特色,在功效和主治上亦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但总以补气健脾为制方大法,临证以脾胃气虚为主因主证,涉及病证也多伴随脾气虚而诱发。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之八解散,系由四君子汤加陈皮、藿香、厚朴、半夏组成。
用治“四时伤寒,头疼壮热”、“劳伤过度,饮食无味,四肢疼倦”、“胸膈不快,呕逆恶心”等。
卷三之参苓白术散,即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等渗湿止泻、理气和中之品组成。
使平补脾胃之方变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及培土生金大法的代表方剂,其补脾益气之功更为周全,并能淡渗利湿,保肺,故最宜用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水肿以及肺气虚弱,形寒面白,少气时咳等症。
又如《阎氏小儿方论》和中散,即由四君子汤加干葛、黄芪、炒扁豆、藿香叶组成。
功能益气健脾,生津养胃。
用于脾胃气虚,腹痛吐泻,烦渴厌食。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之异功散,由四君子汤加陈皮组成。
方中用陈皮理气化痰涎,该方除益气补中外,兼能理气健脾,故用于脾虚气滞,饮食减少,胸脘痞闷,食入作胀,大便溏薄,神疲气短,身体赢瘦,或面部浮肿等。
同书卷下之白术散,又称“七味白术散”。
方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藿香、木香芳香化湿,和胃止呕,行气畅中,更以升清之葛根易上浮之桔梗,专于补脖止泻,用治小儿脾胃虚久泻之证。
同书卷十六之加减四君子汤,即是四君子汤加黄芪、扁豆、藿香叶而成。
用治小儿吐泻不止,不进乳食等。
《鸡峰普济方》之六神散,乃四君子汤加黄芪、百合组成。
方中以百合与四君子汤同用,益气健脾养阴,故用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肌体瘦瘠,咽干口燥等症。
《普济本事方》之白术散系由四君子汤加半夏曲、干姜而成。
《本事方释义》载其“小儿挟寒呕吐,脉迟细者,恐延成慢惊,故必温养中宫,通调营卫,该方具有温养中宫.通调营卫之功,用治小儿呕吐,脉迟细有寒者,则正气旺而吐除。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之补中益气汤系由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组成。
用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瑞竹堂经方》卷四之八珍散,《外科发挥》卷二称其为四物汤,实系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之合方。
功能“调畅营卫,滋养气血”,又能“进美饮食,退虚热”。
用治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妇人气血不足,月经不调,胎萎不长等病症。
《医学正传》卷三引《局方》之六君子汤,该方由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组成。
用治“痰挟气虚发呃”,“痔瘘日久,脉数而涩”,“胃气虚热,口舌生疮”,“气虚痰喘”,“久病胃虚,闻谷气而呕者”,“脾胃虚弱,或寒凉克伐肿痛不消,或不溃敛”,“胃虚有痰.饮食减少,中气不和,时时带下”等一切不足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