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1)大;读;出名、有名(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
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大;读;出名、有名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炳烛夜读》)【注】①炳烛:点燃蜡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________②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
【答案】(1)告诉,对……说;向(2)A(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5)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告诉,对……说。
“于”是重要的虚词,这里是“向”。
(2)A怎么。
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
C凭借/以……为由。
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3)本题重点词语有:但,只,仅。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睛。
(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活到老,学到老。
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故答案为:⑴①告诉,对……说;② 向。
⑵A⑶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⑷①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② 吴下阿蒙。
⑸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本文有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
⑸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
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3.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見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②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⑧之,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
②善建不拔: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
③中立不衡: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④体道:体悟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
⑥砥碗: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⑧树:栽植。
⑨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
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1)下列成语中“是”的含义与文中“夫如是”中“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实事求是B.唯利是图C.各行其是D.比比皆是(2)文章从竹之“本固”“________”“心空”“________”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使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以竹的特征象征君子的品质,物我交融。
【答案】(1)D(2)性直;节贞;托物言志【解析】【分析】(1)“夫如是”中“是”的意思是“这样”,A项,对,合理,与“非”相对;B 项,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C项,认为对;D项,这样;故选D。
(2)结合本文的内容,从关键语句“竹本固”“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似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可知,是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和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D⑵性直;节贞;托物言志【点评】⑴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本文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
【附参考译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