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纳米科技的典型研究方向-1

第二章 纳米科技的典型研究方向-1


可以通过产生一个可控制的电子迁移,定义两种
态操作,遵循一种相互作用规律(如读写机理),
使量子点作为存储元件。)
通过催化生长的工艺可制作出长的纳米碳管

具有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符合未
来计算机发展的需要,可以满足对未
来芯片“更小、更快、更冷”的要求,
因为:个电子;
器件内电子行为和器件功耗过大的限制:
(1)逻辑门会处于不确定状态。芯片微处理器是通过逻辑
“门”的开或关来工作的,门的开关状态取决于有无电流通过。 目前微处理器中的逻辑门正常工作时需要数百上千个电子的电流, 随着芯片集成度和速度的提高,所需电子数还会进一步提高。但 是芯片内线宽的减小却会导致单位时间内通过逻辑门的电子数大 幅度减小,当电子数减至数十个数量级时,逻辑门在判断开或关 时就会处于不确定状态,无法正常工作。
当一个物理体系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体系的充 电和放电过程是不连续的,也就是量子化的。体系 越小,电容C越小,能量Ec越大。 Ec称为库仑阻塞 能,它是电子在进入或离开体系中时一个电子对后 一个电子的库仑排斥力。
单电子隧道效应 (Single-electron tunnel effect):
两个量子点通过一个隧道结连接起来,单个电子从 一个量子点穿过势垒到另一个量子点的过程称隧道 效应。这个电子必须克服电子的库仑阻塞能Ec。
电子器件的构造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回顾:纳米电子学的研究内容
1. 在特征长度为0.1~100 nm的纳米器件中探测、识别与控制
单个量子(如单个电子、单个光子、单个磁通量子、单个 原子和单个分子等)、少数几个量子或量子波的运动规律 (理论); 2. 研究原子、分子人工组装和自组装而成的器件(工艺);
3. 研究在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点阵内单个原子、少数几个 量子或量子波所表现的特征和功能,用于信息的产生、传 递和交换的器件、电路和系统及其在信息科学技术中应用 (应用)。
现在的电子元件是通过控制所通过的电 子数量多少或有无来进行工作的。宏观上电 子计算用电位的高低来表示0和1以进行存储 和计算。当线宽窄到30nm时出现的量子效应 将会影响硅器件的性能。 什么是
量子效应

把自由运动的电子囚禁在一个小 的纳米颗粒内,电子 能量量子化,不再遵守欧姆定律。而是遵守---
库仑阻塞效应 (Coulomb blockade effect) :
世界最大的芯片生产商英特尔公司正在将纳米 技术应用于以硅为基础的芯片制造,以突破现有硅 晶体管尺度限制所带来的存储和运算速度的限制: 2001年,该公司将纳米技术应用于芯片制造, 做出了世界上大小只有20nm的硅晶体管,其中的门 绝缘体只有的0.8nm厚度(约3个原子),每秒可开 关变换1.5万次,是目前晶体管的10倍。基于它们可 制造含10亿硅晶体管的中央微处理器(cpu) ,运行 速度可达20GHz。 比较: 8088:29,000个晶体管; 奔腾4:4000万个晶体管,1.7GHz。
2. 研究原子、分子人工组装和自组装而成的器件(工艺);
3. 研究在量子点、量子线和量子点阵内单个量子、少数几个 量子或量子波所表现的特征和功能,用于信息的产生、传 递和交换的器件、电路和系统及其在信息科学技术中应用 (应用)。
关键词:量子,人工组装和自组装器件,信息科学技术
挑战的解决方法:
挑战一:达到了决定线宽的集成电路光刻加工 的物理极限(100nm),现行的微电子学工艺很 难再有所作为。 解决思路:研究开发更小的最小线宽的加工技 术来加工尺寸更小的电子器件,将现有的集成 电路进一步向微型化延伸 。
库仑阻塞效应示意图
(2)在纳米颗粒内的电子数目大大减 少,所有的电子被囚禁在一个深势陷阱 内,只能占据不同的能量状态。
(1)大块固体材料中的电子可以自由 地在固体中运动,电子之间相互碰撞, 使它们的运动速度达到平衡。
(3)库仑阻塞现象:纳米颗粒上有了 一个电子后,电子间的斥力将阻挡下一 个电子靠近,只有当这一电子通过后, 下一个电子才能到达纳米颗粒上。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纳米制造学的发展,发展优 质原子级薄膜制备和刻蚀技术是关键,特别是原 子层外延、分子束外延、电子束和离子束刻蚀。
电子束刻印术;
STM 和AFM扫描探针法
浸笔式刻印术
(2)“从下到上”法:将分子或原子 组装成纳米结构。 a.制作纳米管
b.制作量子点
量子点本身不是单电子器件,
未来的纳电子器件要比现有的微电子器件的
存储密度高5~100倍,速度快10~100倍,而功耗 要小于现在器件的2%。
最终达到“双十二”:1012位的存储器容量, 每秒1012的运算器速度,价廉且节能。 要实现这一目标,电子器件必然进入纳米技 术的尺度范围。
2.1 纳米电子学 (nanoelectronics)
(2)器件功耗过大。即使通过芯片的设计和新的制造方法在
一定程度上提高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但由于微电子器件的工作电 流很大,功耗也相对很大。同时功耗过大会造成芯片过热,使用 寿命缩短,可靠性降低。
解决方法 ————
研制全新的纳米结构量子体系和量子器件(如 单电子晶体管、单电子存储器、单电子开关,以及可 能用于量子系统的零维量子点、一维量子线和二维量 子阱)通过控制粒子波动的相位来实现输出信号的强 弱和有无。使计算机的工作速度大大提高(约可提高 1000倍),功耗大大减少(约可减少1000倍),电路大 大简化且不易发热,体积大大缩小。
几种能提高刻蚀精度的光刻方法
缺点:能被空气吸收,只能在真空中使用,实验室研制阶段。 由于纳米加工技术的进展,可以使摩尔定律在未来30年仍 然适用。但是,这种方法只是尺度上的缩小,电子器件的构造 并不发生根本的改变。
挑战的解决方法:
挑战二(更大的挑战):
器件内电子行为的限制和器件功耗过大 的限制。
纳米科技的分类
纳米电子学 纳米物理学 纳米化学
纳米生物学 纳米机械学 纳米表征学
第二章 纳米科技的典型研究方向
2.1 纳米电子学 2.2 纳米微机械技术(MEMS)
2.1 纳米电子学 (nanoelectronics)
----- 纳米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领域
微电子学与微米技术:
电子学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小:进一步提高芯片的集成度
更快:具有更高的信息运算和处理速度 更冷:进一步降低芯片的功耗 只有在这三方面得到同步的发展,电子学技术 才可能取得大的突破: 1)用较低的成本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 2)可以设计原来不可能的产品(如万能翻译机)。
美国国防高等技术研究厅根据此要求作出 的超电子研究计划(ultra electronics):
2.1.1 摩尔定律的挑战与纳米电子学的研究内容
2.1.2 纳米电子器件的加工技术
2.1.3 纳米电子器件
2.1.4 纳米计算机
2.1.1 摩尔定律的挑战与纳米电子学的研究内容
象上了发条的时钟一样得到应验的 摩尔(Moore,英特尔的创始人)定律
每隔18个月,新芯片的集成度将提高一 倍,同时性能提高一倍。
以存储器为例:
当存储器达到1024兆位时,集成电路的线宽将细到 0.1微米,也就是100nm,差不多是一根头发丝的千分 之一。这样细的电路,被认为是集成电路的极限,现 有电子元件将失去工作的理论基础,因为-----电子作为一种微小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当电路 线宽大于0.1微米时,电子完全可视为粒子,而不必考虑其波 动性;而当电路线宽小于0.1微米时,必须考虑电子的波动性 。这时会出现种种新的物理现象,称为量子效应。由于此时电 子波函数的相关长度与体系的特征尺寸相当,这时的电子已不 能被看成处在外场中运动的经典粒子,电子的波动性在输运过 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此外,纳米体系在维度上的限制,也使 得固体中的电子态和各种相互作用过程表现出与三维体系十分 不同的性质。
纳米电子学及相关材料的研究必然掀起微 型化和分子化的浪潮。由微电子器件发展 为纳米电子器件将包括四个方面的进展: 纳米电子时代将 材料、工艺、理论和应用。 带来什么变化?
2.1.1.2 纳米电子学的研究内容
1. 在特征长度为0.1~100 nm的纳米器件中探测、识别与控制 单个量子(如单个电子、单个光子、单个磁通量子、单个 原子和单个分子等)、少数几个量子或量子波的运动规律 (理论);
以微电子学为代表的微米技术,是20世纪 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应用的标志。
什么是微电子技术?在半导体单晶材料(主要是
硅单晶)薄片上,利用微米和亚微米技术,研制由 成千上万个晶体管和电子元件构成的微缩电子电路
(芯片),并由不同功能的芯片组装成各种微电子
仪器、仪表和系统的总称。
集成度:
>106个 >105个

工作时钟频率大幅度提高
2.1.2 纳米电子器件的加工技术
“从上到下” 法
“从下到上”法
2.1.3、纳米电子器件
定义:特征尺寸1.0~10nm的纳电子器件。
为适应电子器件微型化的需要,场效应晶体管的替代物充分
利用了在纳米尺度下产生的量子力学效应,其共同拥有的主 要结构特征是由半导体或金属组成,电子可被限制在其内部 的小岛上。按照电子在岛中被限制的程度,定义了纳米电子 器件的三个基本种类:
微米电子学技术及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已给人类带来 的巨大影响:

1 催生出一个巨大的产业: 计算机工业;

2 孕育出一个崭新的时代: 信息时代
纳米电子学是微电子学 继续向微小世界、更微 小世界不断发展的自然 延伸。
芯片的集成技术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与最小线宽 的关系: 集成度越高,电路中的晶体管 尺寸越小。最小线宽表示电路 的制程精度。

1. 现有的集成电路进一步微型化.
研究开发更小的最小线宽的加工技术来加工尺寸更 小的电子器件。


2.利用纳米结构的量子效应,研制全新的量子 结构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