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学派和学衡学派
一、背景
(一)政治背景
在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清末政局动荡不安,政治上内忧外患,革命风起云涌,各界人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救国探索。
(二)文化背景:近代儒学的衰落和近代诸子学的复兴
在漫长的中古社会中,传统儒学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一定是以定于一尊的形式,占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起着规范社会的作用,而且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清末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涌入,学术已非传统经学所能范围,各种学潮相继兴起,各种新思潮从感性到理性都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开始改变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运转方式,人们开始以“西学”、“中学”、“新学”、“旧学”的概念来界定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
日本借助西学,融化新知,改革政体,一战而强,再战而霸,称雄东亚,国威波及海外的事实更是强烈地刺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人们对长期以来一直被捧为安邦治国之经的儒学产生怀疑。
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意识的发达,西学的传入,政治上的内忧外患,沉寂的思想界也发生着变化,近代诸子学也慢慢复兴,与西方思潮的不断激荡,形成一股股救国思潮。
二、主要思想观点
(一)国粹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首先,国粹派认为,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侵略而来的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帝国主义文化;而当时中国思想界却对此不做分辨,推崇备至;甚至妄之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
对这种错误倾向,国粹派坚决予以批判。
其次,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途径,主张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
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国粹派的“复兴古学”,不仅是复兴孔学,而是复兴诸子学,即重新宣传先秦诸子思想,恢复诸子百家应有的学术地位,把孔学从“至尊”的宝座拉下来。
(三)学衡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首先,学衡派文化观的哲学基础是柏拉图的“一多、两世界”。
“一”是绝对的,“多”是相对的;“一”是至理,“多”是“浮象”。
而古今中外礼节风俗制度与时俱进,时时修改求变的必然性,又体现着人类对至善的到的目的的日益自觉的追求。
第一世界死真善美所在的观念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经验世界;第一世界是“价值的世界”,第二世界是“事物的世界”,第一世界是第二世界追求的目的。
其二,学衡派对时人重功利与物质意义,轻忽精神价值深感忧虑,强调理想人格与学术系统互为表里,学衡派讲人伦精神和理想人格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认为它构成了“民族文化基石”。
其三,在对待中西方文化上,学衡派崇尚“中正之眼光”,“无偏无党,不激不随”的态度。
对待中国礼教问题上,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抨击“礼教吃人”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们强调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礼教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重要范畴。
关于孔子的评说,学衡派坚持高度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强调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世界文化伟人;同时,他们又反对神化孔子和尊礼教。
再者,学衡派的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其伦理道德,即“道德为体,科学为用”的主张,着意强调人类在物质文明日进的情况下,当守护精神价值,怀有追求至善境界的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重要命题。
三、国粹学派和学衡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与作用
(一)国粹学派
1、贡献作用
首先,国粹学派的“解构”儒学和“复兴古文”运动,彻底打破了“重经轻子”的学术格局,开辟了通向古代学术真相之路,使诸子学由边缘学跨入主流学的范围,标志经学时代的结束。
其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提倡和中西会通的学术思路则表达了对旧学术精神脱胎换骨的期盼。
其次,恢复先秦时代的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反对学术专制,重视非主流文化,强调学术独立的价值,对民国学术风气和文化观念影响颇深。
再则,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风潮中,国粹主义思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主张民主共和,宣传研究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成为民主革命的一支“偏师”。
2、消极作用
它宣扬民族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助长了复古主义逆流,放松了对封建主义的斗争,阻碍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
尤其在1908年后明显倒退,陷入整理国故的纯学术圈子,封建性和复古倾向与日俱增,以致“国粹”成为封建文化想新文化进攻的代名词,国粹主义也因此违背初衷,成为落后保守的势力。
(二)学衡派
学衡派的道德思想在当时成一家之言,尤其是他们所倡导的抽象道德观念和道德的宗教信仰,以及以此为鹄的君子精神,有力地彰显了时人对于人文精神的诉求,学衡派文化思想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课题,而且更是深入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所必需的,它开拓了人的眼界,丰富和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
学衡派的道德思想是欧战后出现的世界范围内反思现代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新思潮涌动的产物,虽因时代的落差,就当时的中国国情而言,不免过于理想主义,且由于它的文化思想徘徊于欧化与国粹之间,对新文化运动多持批评态度,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守旧势力而倍受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