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性 状特性、极其致病性
生物技术11级1班 刘龙山
细菌L型的概念
• 细菌L型( bacterial L-forms)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1935年Klieneberger 在Lister研究所首先发现,故以L 命名。
• 本质上是细菌的一所有细菌都有L 型存在。 多种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真菌也有L型存在。
细菌L型的形成
• 凡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细胞壁,使其产生亚致死性损 害的各种因素,均可诱生出L菌。 1.自发形成。较少见。 例:念珠状链杆菌,拟杆菌。 2 .诱导产生。常见。 例: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 理化因素:紫外线 其他
不利条件 返祖型 有利条件 L型
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
• 培养特性:高渗培养基有利于生长 • 菌落特性:“油煎蛋”样(L型) ; 颗粒型(G型) ; 丝状型( F型) • 形态多样:大小不等的球形、杆状、长丝状等等。 • 染色多变:革兰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阴性或弱阳性 • 生化反应改变:大多减弱或转阴 • 抗原性改变:细胞壁的O抗原减弱或消失,H抗原是否也 有影响,与细胞壁缺失程度有关。 • 可以通过滤菌器 需与支原体鉴别
L型可失去原菌的特征性病变
• 结核菌L型因失去细胞壁中的大量磷脂,不能刺激巨噬细 胞转变为郎罕巨细胞而形成结核结节的特征性变化,但 仍能引起干酪样坏死,在病理诊断时可造成漏诊和误诊。 • 细菌L型败血症的诊断标准与特点(参考): (1)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二次以上从血、骨髓或其他材 料中分离出L型,并回复为同种细菌。 (2)发热不规则,大多呈弛张热。 (3)白细胞不增高(伴有细菌型者可増高) ,有中毒颗粒、 感染骨髓象。 (4)血沉常加快,胸片常见有间质性肺炎。
L 型感染的致病特点—间质性炎症
• 动物实验证实 以多种细菌L 型,如金葡菌 、链球菌、 伤寒沙门菌、结核菌、新型隐球菌、幽门螺杆菌和钩 端螺旋体等分别感染小鼠或豚鼠, 病理证实,病变与病 毒等缺壁微生物引起的相同,为间质性炎症。 • 小鼠经滴鼻感染金葡菌L型, 11只肺中仍分离出L型,病 变为间质性炎症。另4只分离出回复菌,病变为化脓性 支气管肺炎。 • 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对粒细胞有趋化作用,L型失去 细胞壁故临床感染粒细胞常不升高。 • 暴露在外的细胞膜有致分裂原的作用,能促使淋巴细胞 分裂,呈现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间质性炎症(若细菌型 与L 型同时存在则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