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终版)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终版)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磊最近,几位同志和我谈起公司部分大学生的动向,说哪个哪个学生适应不了,离职了、转行了、跳槽了。

听了之后,我有很多的惋惜之情。

其实,以平常心态看,大学生离职跳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十二年前,我离开工商银行跳槽去招商银行,招行的人力资源部老总告诉我们,只要为招行服务满5年,总行就会授给一个纯金的纪念牌,以示感谢。

当时我认为这太容易了。

之前在工行一呆就是七年,跳槽到招行就没想再出去。

想不到的是,2004年我又跳槽了,进了我们公司。

在招行3年,与金牌无缘。

后来,了解了一下同期进入招行的同事,至今还在招行工作的也寥寥无几了。

既然跳槽是平常之人的平常之事,那为什么又对公司离职的大学生感到惋惜呢?是角色转换原因?是没有换位思考?是公司私心作怪?都不是。

我惋惜的是,有几个同学天资聪颖,学历不低,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很有发展潜力,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司平台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缺乏对机会的判断,缺乏对自身的把握,缺乏对发展的责任,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只是片面追求暂时的生活舒适度,只是片面要求暂时的工作满意度,没有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没有学到真本领、看到真价值、找到真前途,浅尝辄止,盲目跳槽,浪费青春,丢失机会,实在可惜!一、新进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成就自己梳理一下离职的原因,无非如下几条。

一是工作环境不适应。

包括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同事关系、领导信任、社会认可等等。

二是生活环境不适应。

包括吃、穿、住、行、娱乐、交际等等。

三是工资收入及福利。

这些重要吗?可能很重要。

但这些是一成不变的吗?不是。

这些又都是动态变化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

重要的是立足现实,面对现实,着眼长远,把握长远。

宇宙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

工作环境是变化的。

比如工作时间,前些年,因为市场培育得好,订单量增长快,我们的产能跟不上,职工一年到头连个休班的时间都没有。

外聘的台湾工程师评价说:玫德公司的员工个个是铁打的汉子,一年365天能工作360天。

也正是由于我们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这几年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技改步伐,产能跟上来了,休息得到保证。

由每月休息1天、2天、3天,到现在每月休息4天变成了现实。

再比如生产环境,更是有目共睹。

各个厂区路面整洁了,道路两侧、楼前屋后绿化了,车间地面见光了,高温岗位夏季有水冷空调了。

随着科技园、产业园的陆续建成,办公条件也将得到彻底改善。

宽敞的办公楼,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家具,臵身中央空调之下,加上新风系统以及窗外高大密的绿化,这种条件也是顶尖水平了。

其他各方面的条件还会更上一层楼。

我们公司已经由过去的黑脏差变成了绿色工厂、环保工厂了。

还有同事、领导关系,有些同学入职后,碰到的同事、领导不合心意,特别是有个别领导没文化、瞎指挥、难适应,我想这也是可变的。

我们现在确实有些部门领导不称职,能力不足,不负责任,这是限于当前我们抓主要矛盾,没有精力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没有恰当的人选来替换,但终究会变的。

只要你优秀,可能会被调换岗位,或者你就是替换你上级的人选。

生活环境也是不断变化的。

平阴县城基础建设起步较晚,不是说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现在领导重视了,城市面貌也是日新月异。

新广场以北的茂昌银座项目已初具规模,再往北一直到府前街,拆迁已基本完成,将来建设完成后,平阴的主商业区将变得更加现代化。

目前全县共有13个拆迁指挥部,所有这些项目完成后,整个县城就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前几天,我和刘总、亓总去北京拜访新兴际华集团,路上一直在讨论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宁可选择生活成本极高、交通条件极差、工作效率极低、自然环境极恶劣、竞争无比激烈的城市工作生活,始终没有得出恰当的结论。

是人的虚荣心使然吗?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笃信小城市的生活环境不比首都差、不比省会城市差。

我也是在省会城市工作生活过的,在个人感受上,我觉得毋庸臵疑。

公司内部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近几年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对单身男女宿舍、职工食堂、澡堂进行了集中改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起居方便,给有志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

工资收入年年增长。

我们公司员工年人均收入已超过6万元,这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也是高的。

与公务员比,与事业单位比,与同行比,与周边企业比,我们更是高出很多。

加之我们还有别的企业没有的慰问金、学生股、一线股、职称津贴等优惠政策,我们公司不好哪里好?我们的企业不利于发展哪里有利于发展?况且优秀的学生还会很快进入我们的干部序列,收入更不是问题。

这都是别的公司难以企及的优势。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选择完美,等于放弃。

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公司的价值,深刻理解公司的潜力,准确把握公司的脉搏。

那么,就个人发展而言,如何看待我们公司这个平台?首先,它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

尽管我们没有在其他国家设立跨国公司,因为我们不需要,需要时,做也不是问题。

但是,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售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产品销售的“日不落”。

发达、中等、发展中国家都有,高档、中档、低档市场都全,老客户、新客户、潜力客户俱备。

这样大、这样全的产品市场、客户群体,中国、世界有几家这样的企业?我们做到了,了不起。

我们汇集了全球各地的产品标准,是国家标准的制定者、起草者、参与者,具有产品的定价权和市场的话语权。

我们了解全球同行的技术水平,已经和正在汇集全球同行的先进技术,科技园的技术已经达到同行中的顶尖水平。

这是我们拥有的别的企业望尘莫及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具备全球化学习管理经验的条件。

由于我们在全球同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实力最强大,各类供应商、客户都欢迎我们前去学习交流,技术秘密、先进装备、市场信息也不再对我们保密和限制。

这是一般企业做不到的。

今年,我们准备新上钢管项目,不仅能到全国各地的钢管厂去学习,我们还去了韩国包括现代钢管在内的三家一流工厂参观学习,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他的去日本、去欧美学习,都没有问题。

我们还具备研究最先进商业模式的条件。

我们的客户中,不乏全球500强。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就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发达国家的商业模式,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模式,500强的经营方向,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方向。

有目标、有模式、有载体,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就一定会为我所用,为我服务。

我们有国内所有企业难以比拟的企业文化。

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

发展的平台,公平公正公开,每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机遇均等、环境宽松、机制灵活、操作实际。

央企排名前30的世界500强大型企业新兴际华集团公司,连续多次派出全国各地的二三级公司高管来我们公司学习,可见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之大、之好、之广。

我们有优于其他企业的成本管控经验,我们还有正在努力探索的研发队伍。

这些,不是随便哪个公司能具备的。

尽管规模上我们比不上销售上千亿的大型企业,但是我们公司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输任何企业。

中国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九万多家,我们公司综合排名100强第63位。

公司的平台价值斐然。

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能给个人带来什么样的能力提升,我想大家肯定清楚。

那么,那些难以适应的因素是否可以克服?是否可以忽略?用发展的眼光看,不利因素都不是问题,暂时困难都不是理由,都会很快得到解决。

在没有得到真本领前轻易放弃难得的机会,岂不可惜?二、管理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管理前面是对在座的以及未来参加论坛的大学生所讲的。

对于在座的中上层干部,我想同样需要强调: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大家都是老员工了,这些年,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每一个发展历程都是在大家的目光注视下、在每个人的辛勤努力下一步一步过来的。

每当我们回头看过去,都感叹公司的发展速度,都为之自豪。

特别是创业期的老同志,在私下谈起来时,都说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开上高档轿车、住进大面积的房子,也不会想到我们生产玛钢管件的车间自动化水平会有今天这么高。

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过去以发展的眼光看公司的发展,我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是感叹多呢?还是欣慰多呢?我想还是付出努力获取回报后的欣慰多吧。

我们多数人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去被动的适应,少有人主动用发展的眼光、用超前的思维和快速的行动去主动引导事物的发展。

甚至有部分人因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而掉队。

记得2006年我在孝直分厂时,曾写过一篇《干部素质的提高应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的文章,现在看,当时提到的仅仅是要求大家不要掉队。

现在不同了,我们已经站在全球行业前沿了,前面可参考的、可学习的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明确了,不能再满足于不掉队了,一些新情况的发生需要考虑如何主动发展的问题了。

1、生产方式在快速的发展变化铸造部分,早期,我们搞了几十年手工。

2006年,从孝直分厂铸造六车间砂模架开始进入机械化阶段,后技改完成铸造一、二、三、四,新建铸造九、七,铸造七最后完成投产是2011年,在五年的时间中,我们完成了铸造车间的机械化改造。

从2007年,老的铸造七车间第一条二手DISA自动线开始尝试,到2008年铸造八两条416自动化垂直造型线,一直到现在铸造八四条垂直自动线、铸造九一条水平自动线,我们进入了自动化历史时期。

机加工,自生产玛钢管件始,就是人工操作攻丝机。

2009开始研发使用自动机,至今大部分规格生产实现了加工自动化,进出料仍需人工操作。

今年将要投产的科技园机加工部分进出料也得到解决,多数规格实现完全自动化。

物流,人力单轮、双轮车在各个厂区应用了几十年。

近几年开始大量采用行车、叉车、皮带机等机械化运输方式来实现产品工序交转。

而科技园的物流工具将采用穿梭车、堆垛机、悬挂自行小车等全自动的有轨物流设备,不仅自动化,而且智能化。

总体来说,由手工到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快。

机械化我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消化和适应,自动化现在还在不断消化和提高中,智能化已经来了。

这种生产方式的快速变化会带来什么?会影响什么?我们管理干部要认真对待、仔细考虑、深入研究。

操作工是否还是农民工居多呢?管理者还能武字当先吗?工艺流程还能用原来的吗?规章制度不需要改吗?我想大家的答案否定的。

这些都需要变化,而且还得抓紧变,否则会出问题。

近期铸造八车间的管理乱象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车间成立六年了,算是老车间了,材料节约一塌糊涂,合格率一塌糊涂,设备管理一塌糊涂,人员管理一塌糊涂。

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这个自动化的车间和其他车间一视同仁了,没有充分认识其差异性,没有把握好自动化生产的特点,没有总结一套可持续的管理方法,导致六年换了五个主任,新上第六任主任还得重新建章立制。

但怎么变?谁来变?如果要变,会影响到谁?会触及到谁?诸多问题,需要我们站在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来决策、来转型、来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