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了解政治,增加参政意识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刻不容缓的历时使命。
本文就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做一简要分析。
有关资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这个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献。
我们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方针,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同时还要把握好建设新农村的各个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自党全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以来,县级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桥头堡,如何破题,如何规划,如何解决困境,如何真正的把中央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群众对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过上宽裕生活的愿望相当迫切。
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特点,大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市场供应、经济状况、物价、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持肯定态度,对中国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政治事务“感兴趣”。
大学生对国家重大政治生活的关切度大大增强。
如两会召开期间,不少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视频、报纸等关注大会进展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现状近年来,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内容的“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党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和使命,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所谓“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也存在着参政意识淡漠、理论淡化等倾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数据分析为了更好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我们小组对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展开调查,以调研问卷的形式,了解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们从不同地点,对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相信本次调查结果能比较全面的反应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
(一)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来源1、您来自哪里?()A 城市B 农村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百分之八十一都来自农村。
从某种程度上讲,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能体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对于农民的意义,使调查结果更有价值。
(二)在校大学生对这一政策的了解2、您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了解多少?()A很清楚 B 一般了解 C不太了解 D没听说过3、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这一政策的?()A讲座等学校课程传授 B 网络宣传 C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宣传 D 同学讨论4、闲聊时会谈论新农村的话题吗?()A经常B偶尔 C很少 D不谈论结果表明:平时生活中,大学生或多或少探讨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大部分人对这一政策一般了解,还有38.38%的人对这一政策不太了解,很清楚这一政策的人只有1%。
大家了解这一政策的渠道很多,主要以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宣传为主,讲座等学校课程传授和网络宣传也起到一定作用。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实施方面5、您觉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什么?()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6、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新”在哪里?()A 新的村容村貌B 新的思想观念C 新的生活习俗D完善的生产设施7、您认为农民最需要政府投资的是什么?()A农村基础设施 B农业科技 C农村教育 D医疗卫生8、您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最关键的是什么?()A 政府保障制度B农民科技水平C农业基础设施D政府资金投入结果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都非常重要,其中生产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大部分人认为新农村的“新”应该新在思想观念。
对于农民最需要政府投资什么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各不相同,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医疗卫生、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比较重要。
(四)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9、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推进落实?()A 加大扶贫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B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篇二: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国家曾建设性地提出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国家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工作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因而需要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实践目的:深入农村,熟悉农村,体验生活,感受发展。
通过亲身融入,切身体会,丰富寒假生活,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
在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的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了解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
实践过程:通过和家乡农村相关的基层干部人员的交谈,了解家乡政治的进步;通过切身体会家乡农村的节日气氛,感受家乡文化的繁荣;通过亲眼所见家乡的新农村面貌,座座楼房建起,条条公路修成,人人欢欢喜喜,体会家乡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破坏,如大量耕地被占用荒废,乡土文化景观被毁坏,传统民俗被淡化等等。
实践结果分析:一、党的基层建设更加牢固,民主制度得到落实我在和基层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自新农村建设以来,民主制度得到了落实。
比如,基层干部的选举实行全民选票制度,每个公民都有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当家人的权力,“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更加得到体现。
近几年,我们这些大学生去当村官,更多的是国家考虑农村知识分子少,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村,带领农村走向新的发展,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且还能锻炼当代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农村发展的不易,从而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
民主制度的发展为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完备的政治保障。
二、相关民生政策的出台,让惠民更加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台解决了以前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为每人每年30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近几年,村卫生室的建立,药物品种增多,实行药物“零差价”政策,更是解决了农村“缺药少药”以及“药物贵”的问题。
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农民生活得更好;农业税的免除,“农业补贴”政策更是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
另外,在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措施中有一项为:为年龄低于16周岁的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当然是以自愿办理为前提),拥有此光荣的家庭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补贴(直到子女年满16周岁),当他们的父母年满60岁时,更是享有国家的保障,这一政策虽然在当前的惠民不明显,但从村民积极响应政策的实行的情况来看,村民养老有了保障。
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一条又一条,为我们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政府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农村有了新面貌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等多方面措施,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的建设是很重要的。
农村公路发展了,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就改善了,能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
随着公路的建设,沿着公路建起了座座楼房,家家住进了新房,高高兴兴过着新年。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破坏乱砍滥伐树林,开山采石,为建造房屋提供材料,从而导致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并未将来的农业发展埋下隐患;修路,建房大量占用耕地,导致农业用地不足;进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进行改造,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让人难以释怀的是,“由于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如果建设不当,很容易对其造成破坏”。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在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对原生态的乡村,按照现代人的审美口味加以改造,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被大量机械性复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繁荣了这个项目,其实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极大伤害。
”旧的村子拆掉了,新的村子出现了,承载这个村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也随之灰飞烟灭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农村里原生态的赶集、庙会等传统,正随着建设的深入在慢慢流逝。
五、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青少年大多外出务工,村中剩下的多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建设新农村缺少主力军;绝大多数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农民思想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新农村的要求差距甚远;村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农作物种植和副业养殖过程中,仍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集约效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