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发展状况1.自然资源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工业原料和能源方面主要依靠进口。
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
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硬煤、褐煤、钾盐的贮量较丰富。
德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针叶林为主。
在西部,私人林占43%,国营林占32%,其余属于社团或地方。
全国生产的木林只能满足国内木材需求的45%。
褐煤是采矿工业中最大的一个工业部门。
褐煤矿主要分布在莱茵兰勃兰登堡州南部和萨克森州,有开采的储量为560亿吨。
由于铀的储量有限,自1981年起,不再开采铀矿。
核电站所需浓缩铀由国外进口。
2.经济概况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经济1993年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衰退,1994年回升强劲,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2.9%,1995年增幅明显减缓,为1.9%。
1996年德国经济低速增长,增幅1.4%,主要得益于出口的增长,全年出口增幅达4.6 %。
国内设备投资趋于活跃,增长2.6%;建筑业投资则出现2.7%的负增长。
公共消费增加2.8%,但私人消费仅增长1.4%。
德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急剧上升,1996 年失业人数397万,失业率10.4%。
企业破产严重,达25530家,比上年增加14.3%。
东部经济重陷困境,1996年经济增幅仅为2%,远低于上年5.3%的增长速度。
另外投资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也是困扰德经济的重要问题。
3.经济简史1949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先后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40多年来,两个国家沿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总的来讲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
联邦德国在战后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上,沿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到6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奇迹”。
后来虽然经历了席卷西方世界的三次经济危机,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仍然高于西方其他的工业国家,成为西方第三大经济强国,民主德国沿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和集中计划体制,到70年代中期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家,是苏联东欧国家中居苏联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是,就两个德国相比,战后初期德国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大同小异,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无几。
40多年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联邦德国,劳动生产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联邦德国的50%。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急剧变化,对民主德国产生最深刻的影响。
民主德国虽是东欧比较富裕的国家,但其领导人从60年代起放弃民族统一旗帜,在新形势下又拒绝改革,从而引起群众不满、最后导致不得不开放柏林墙和边界。
与此同时,联邦德国凭借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利用当时对其有利时机,首先在1990年7月1日实现两个德国的经济和货币统一,然后在1990年10月3日联邦德国正式吞并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
自从两个德国货币统一以来,东德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企业倒闭,失业现象严重、西方商品充斥市场,物价飞涨,劳动力大批向西德滑动,资金筹集困难,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下降16.4%。
在德国统一的影响下,1990年德国内部需求增加,投资扩大,刺激和促进西德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率高达4.5%,其中将近1个百分点是通过东德消费需求增长取得的。
1991年德国东部地区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国内生产总值再下降31.4%.已达谷底;另一方面在西德资助1350亿马克的作用下,手工业开始明显复苏,建筑业有所发展,商业、交通和服务行业的经营活动趋于活跃。
1991年上半年德国西部地区经济增势甚猛,经济又增长4.5%;但下半年经济增势减弱,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外国需求减少,高利率影响投资,增税措施影响私人消费,东部地区经济满足本地区市场的能力有所增强。
1991年西德地区经济增长3.1%。
l992年德国东部地区经济开始走出谷底,逐步回升,头三个季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4%、3.4%和3.0%,预计全年增幅约为3—4%。
4.行业概况(1).农业概况德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也是出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
劳动生产率40多年来有了极大提高,1950年一个劳动力只能养活10人,到1994年则能养活95个。
国家对农业实行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低于工资的增长。
据统计,1950年一个中等收入四口之家的伙食费占家庭全部支出的45%,到1993年已下降到15%。
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
目前全国农用土地1700万公顷,农户不足60万户。
德国农户年投资约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所生产的产品的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为9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农业中,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谷物、甜菜等),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
专业户盈利高,但风险也大。
普通农户为减少风险,一般是饲养和种植并举,但有侧重,以应付万一的灾害。
每户农民年平均收入4.5万马克,在欧洲属中等水平。
以产值论,德国种植业中最大项目是谷物,其次是水果、甜菜、鲜花和观赏植物、蔬菜等。
在饲养业中,最大项目为奶牛,其次为猪、牛、鸡等。
(2).工业概况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工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0%。
重要的工业领域有钢铁、采矿、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航空航天、纺织和服装、食品工业和造船工业等。
虽然国民经济逐年增长,但由于德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其能耗反而持续下降。
虽然西德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它仍然反映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交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西德各工业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传统工业--钢铁,造船,采煤,纺织工业现都成为夕阳工业,产量和产值都减少很多,造船和采煤工业靠着国家补贴度日。
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化工工业、电工电子业、食品工业成为德国的五大工业支柱,其销售额占整个工业的58%,就业人数占40%。
但近两年来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发展速度减缓。
目前在西德属于高速增长的部门是塑料加工、有色金属、航天航空工业及电讯和数据加工工业。
(3).服务业概况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逐年减小,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则持续壮大。
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将近60%。
从就业人数看,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50%。
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银行、保险、出租房屋、旅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
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游客在德国旅游。
5.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35387亿马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43300马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4%国民收入:26650亿马克汇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7793马克通货膨胀率:1.5%德国经济政策取向、特点及启示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经济在整个欧元区一枝独秀,这得益于由过去的主要靠出口拉动,转变为主要是靠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发展实体经济、就业政策更多倾向于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努力提升全面就业水平等诸多措施,这使得德国在欧元区的“火车头”影响越来越明显。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经济的发展超出了预期。
虽然2009年德国经济也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而陷入严重衰退,经济增速下滑4.7%。
但此后德国经济强劲反弹,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6%和3%。
经过连续两年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危机前2008年的水平。
得益于经济增长的良好表现,德国政府财政赤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减小,2009年和2010年这一比例为3.2%和4.3%,2011年仅为1%。
目前,德国经济总量约占整个欧元区的1/3,德国在欧元区的“火车头”影响越来越明显。
德国经济政策取向及特点当前,德国的经济特点主要是靠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关注困难群体和短期工,致力于促进全面就业等。
—反周期政策:把握政府干预尺寸,致力于激发微观经济内生动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纷纷祭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大旗,比如美国的8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等。
为克服经济衰退,德国政府制订了两套振兴经济方案,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200亿欧元,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努力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引导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
在2009年和2010年,德国实际投入的资金仅为800亿欧元。
一方面,德国的振兴计划旨在拉动内需,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据慕尼黑经济信息联合会的学者介绍,在2009年的500亿欧元的刺激政策中,直接投资仅130亿元,其他的资金主要用于对中小企业减税、降低法定医疗保险费、推动汽车以旧换新等,为刺激微观经济活动注入动力。
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在经济稍有好转就及时制订退出策略。
2009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的《新债务限额》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最迟要在2016年将其预算赤字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0.35%以内,为此必须从2010年起每年从联邦预算中砍掉100亿欧元。
通过补贴微观经济活动、减少政府债务,德国联邦政府向市场发出了强烈信号,增强了投资和消费的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德国的经济增长开始由过去的主要靠出口拉动,转变为主要是靠国内消费和投资拉动。
作为传统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德国几十年来贸易出口额高居世界第一,直到2009年被中国取代。
到2011年,德国出口仅增长0.8%,而私人消费扣除物价指数同比增加1.5%,为5年来的最高峰;投资增长6.5%,其中设备投资同比增长8.3%,建筑投资增长5.4%,内需拉动已然超过了出口拉动。
——产业政策:抑制金融和房地产泡沫,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德国实体经济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2011年,德国各行业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加工工业,增长率为6%;其次是面向企业的服务业,产值增长3.9%;第三是商业、交通和餐饮宾馆等服务业,产值增长3.7%。
这与德国专注发展实体经济,并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不无关系,比如,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能源结构调整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
除此之外,德国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对于抑制泡沫、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是功不可没。
保持物价平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从宏观上抑制泡沫、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鉴于德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两次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德国人把维护物价稳定放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位置。
为防止货币政策受到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影响,1957年德国颁布《德意志联邦银行法》,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是联邦德国的中央银行,行长的任期不受政府更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