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7
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认识
A、关注学科发展,体现学科价值 B、关注学生发展,体现学科价值 C、关注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
充分发挥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对于学科 本身、对于学生、对于社会的作用,以充分体 现初中化学学科的价值。 教材体现程度,是否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8
初中化学教学水平问题
A、是否有利于学科发展 B、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 C、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最大限度的促进这几方面的发展,努 力实现低消耗、高产出,达到高效率。
11
改革的具体目标
(任务、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 课程任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 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注知识的普及性和学生的兴趣
43
(3)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 现知识的社会性
*21世纪社会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化学与生活、生产、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并具有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化学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作用 --将化学知识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体 现知识的社会价值
•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综合目标
16
什么是科学素养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 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 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 理品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科 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 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 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 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31
(3)物质构成的奥秘
构成粒子
分子 原子 离子
不同种元素组成不 同种物质 同种元素组成不同 种物质 元素符号 化学式
物质多样性
认识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
32
(4)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 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的规律和条件)
有新物质生成(宏观) 原子重新组合(微观) 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氧化还原 质量守恒定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化学方程式
17
2.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科学教育中渗透 人文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环境之间发生了大的变化。
教材编写重视以下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 进行小组实验、探究活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行社会调查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 环境、能源、材料、 生命科学等相关知识
*以课标为依据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最基本内容,参 考活动与探究和学习情景素材
26
(1)科学探究
教材处理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探究典型案例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探究活动和实验渗透
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
设计探究内容
27
对科学探究主题的认识
以上是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三方面的 具体要求 注意:包含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 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其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形成 科学探究能力 此教材选取的探究素材切合学生发展实际
29
(2)身边的化学物质
空气
水 溶液 金属
成分 氧气 保护和防治
组成 资源利用和保护
组成及表示 用途 常见金属性质和用途 (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 常见酸碱盐 氧化物(CO2、CO)
30
化合物
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的认识
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启蒙性、 基础性 常见的、熟悉的、身边的,紧密联系学 生、生活、生产实际 处处有化学,离不开化学
12
*化学课程标准
纲要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 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13
化学课程标准与化学教学大纲的基本结构 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教学大纲 前言 前言 课程目标 教学目的 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考核与评价
9
一、化学教材编写的依据
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课程标准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 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 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 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 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 新人。
--体现基础的同时,反映学科的发展 化学将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
46
化学的科学价值
大气 物理
医学
化学的 科学价值
海洋
地球科学
天文
生物学
47
2 . 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出发行,联系社会实际
单质、化合物的用途:氧气、氮气水、碳单质、二氧 化碳、金属、酸碱盐、化肥 生活中的现象:温室效应、乳化现象 工农业生产: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化肥的利用 资源:空气、水、金属等资源的利用
掌握知识
知识本身----基础 获取方法----条件 统一(不对立)
37
基础知识体现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化学的发展
化学与社会实际
38
核心概念
元素
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通常 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而化学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原子、分子、离子
物质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
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 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 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教学与 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如何把握?高素质要求。
14
二、教材编写设计指导思想
15
1.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全 面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阐述: •将知识与技能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 目的是使学生 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 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突出科学教育,渗透人文教育思想
18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下册P15-21)
科学教育(突出化学学科):铁的冶炼, 含杂质的计算,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等。 渗透人文教育思想:合理利用与开发资 源,钢铁锈蚀的危害与防止锈蚀,节约 资源与保护资源,废物利用等 学科知识作承载,渗透,主干知识, 体验和感悟,教学重点把握
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例如,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科书的要求很基 础,只以简单的计算为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方 法,从而对化学方程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又如,离子的形成。 初步认识阴阳离子间可以 形成化合物,从而认识离 子
42
考虑时代特征
接触高新技术和使用新产品多,接受的信息量 大,许多科学知识已成为生活常识。 由于学习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大大改善,使学生 的自信心和优越感加强。 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思想开放、活跃,但商 品经济和社会不良现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44
化学的社会价值
增产粮食 增加能源
促进健康
化学的 社会价值
发展材料
提高生活质量 发展生产
改善环境
45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 识的先进性
化学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更加迅速。 化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物理、生物的联系更为密切。
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 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显著。
3
集体合影留念
4
向人教社专家介绍教材使用情况
5
现场观摩、现场指导
6
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几点体会
继承、发扬、创新(与老教材比较) 切实落实了课程标准(内容、理念、方式方法) 教师易于接受,便于使用(惯性思维、创新) 配套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室,教学资源室) 教材培训及其他培训安排及时、周密 开展研讨活动多,层次高(直接,面对面) 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
24
三、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首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大纲对每 一知识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对教材编写控制 严格,影响直接。而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比较 灵活、有弹性,对教材编写的影响是具有指导性 的、间接的,给教材编写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 都很大。
25
(物理性质)
图
表
讨论
结论
(用途) (性质比较) ( 实际应用) (性质与用途关系)
科学探究的一种编写模式 (思路) (下册: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