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讲解
四、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
党和红军一进入根据地就严格规定:
不拿穷人一针一线;不拿穷人粮食;对穷人态度要和蔼;对群众要宣传红 军主张。
川陕苏区的党不失时机地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
1、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得到了期盼千年的土地; 2、废除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减轻了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 3、解放妇女,实行男女平等,吸收妇女参军参政,组建妇女独立团武装组 织; 4、实行免费教育,提高工农及其子女的文化水平; 5、开展声势浩大的戒烟运动,彻底根治了社会传统顽疾,大大提高了人民 群众的健康水平。
川陕苏区时期优良党风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信心
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三、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
四、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
五、保持共产党人凛然正气的作风
一、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信心
中共川陕省委第四次代表大会(1934年10月)总结说: “我们拿什么能把敌人打垮?有些同志说是收紧阵地…… 这是不对的……我们打垮敌人,是因为川陕的党坚决执 行了中央进攻路线和红军中党的坚决领导;红色战士拼 命斗争;党发动了千百万群众的热烈斗争”。
五、保持共产党人凛然正气的作风
巴山游击队
1935年,红四方面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后,有 一支革命队伍一直坚持战斗在川陕边的大巴山, 建立了以南江桃园为中心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时 间长达五年之久。他们地作床,天作被,在极端 艰苦的条件下与数倍的敌人顽强斗争,直到最后 全部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穷苦大众 的解放,献出了生命。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 们——巴山游击队。
川陕省委员、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郑义斋
郑义斋,原名少之;1901年生于河南许昌;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做交通工作,1930年, 在上海开办义斋钱庄任经理,改名郑义斋;1932年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 后随红四方面军入川,被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委员、川 陕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任省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 造币厂厂长并兼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部长; 1935年5月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敌军工作 部部长、总供给部部长,11月,任西路军供给部部长; 1937年3月14日,于甘肃临泽康龙寺以南石窝战斗中 牺牲。
杨孝全
杨孝全 (1888---1935年),出生在仪陇县新政镇一个贫 苦农民家里。1932年底参加红军。1933年1月加入了中国 共产党,先后担任区苏维埃主席,两届省苏维埃副主席。 后因“肃反扩大化”撤去一切职务。1934年12月被选为省 苏维埃政府粮食委员会主席。1935 年4 月底,红四方面军 主力撤离川陕苏区,撤离途中牺牲,时年才47岁。解放后 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民 务实 清廉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川陕苏区时期党政军民干部的好作风
主讲:何宇
毛泽东曾于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 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 》中这样评价川陕苏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 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 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
红军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将领张琴秋
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学 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 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 重要职务;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 书记、副部长;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 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 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 军唯一的女将领;“文革”爆发后的1968年,因受残 酷迫害,这位杰出的女性毅然以死抗争;1979年平反 昭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她的追悼会。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人、红军将士、苏区人民在为实现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复兴富强的梦想,用热血和 信仰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书写了一个个生命传 奇和经典,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是历史的缔造者, 是民族的精英,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是当 前我们切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不竭动 力。
英烈墙
魏家乐 李涯太 刘开云 冉良川 张连生 杜大邦 张绍祥 刘清题 刘子才 杨三元 岳崇钰 赵明恩 杨先孝 蒋德新
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十三不” 即:不怕牺牲,不怕艰苦,不怕敌人,不怕反动,不讲条 件,不讲待遇,不讲享受,不讲困难,不贪污腐化,不多 占多分,不受贿赂,不循私舞弊,不隐瞒自己观点。
七条行动准则 即:实行革命,努力工作,严守机密,遵守纪律,廉洁奉 公,牺牲个人,死不叛党。
三、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
——川陕苏区的历史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 红军战士,人民大众用鲜血写成的,是他们用 血肉之躯垒起了川陕苏区这座闪亮的丰碑。
再 见!
当人民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时, 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和命运同红军紧紧地联在一起 了,红军需要什么,前线需要什么,人民就贡献 什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粮食、衣物、家产甚至生命在所不惜。 —— 傅崇碧
傅崇碧
傅崇碧 (1916—2003)四川省通江县人。 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军长,中国 人民志愿军63军长,率部坚守铁原。北京军区副 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二 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