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B删一删,品修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采者
(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由放声朗读
听读录音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男女生分组竞赛抢答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4、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此句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品析语言方法指导:抓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A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补充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四、与作者对话
1、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3、小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背诵课文
2、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提示: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五、拓展、积累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与作者对话
齐读课文
背诵课文
交流收集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学具
笔记本
预习要求
1、疏通文意,收集写月诗句。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删后不好。因为原句用比喻,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作点评。
默读课文,并思考
分组讨论,再抢答: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感觉不好,原文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