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的影响
水是人类和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缺水和水的污染已经成为干扰人类生存的和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河流和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然而作为亚洲水塔的西藏不仅仅拥有庞大的水资源,而且这些高原的说基本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基本保持自然状态。
西藏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河流、冰川、湖泊、湿地以及地下水。
除了两级之外,西藏拥有最多、最大的冰川,这些冰川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昆仑、念青唐古拉、喀喇昆仑等山脉以及羌塘地区。
西藏冰川的面积超过3.6万平方公里冰川
容量达36, 530亿立方米。
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干寒, 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岩石裂隙发育, 其基岩裂隙水也比较发育, 西藏高原的很多地方常常可以见到泉水出露。
西藏地下水资源总量达1, 107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一致。
西藏丰富的地下水和冰川资源构成了众多河流的主要补给, 河流从冰川脚下开始它们的生命之旅, 而沿途地下水的补给是它们完成到达湖泊和大海的力量保障。
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的直接影响包括冰川退缩、降水量的不确定、以及冻土退缩, 从而导致水灾、湿地萎缩、河流干枯或流量异常、湖泊消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这些变化直接威胁着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条件。
气候变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气温的增高, 气温的增高直接导致高海拔地区冰川和冻土的融化, 因此, 高海拔地区既是气候变化敏感地区, 也是主要受影响地区。
西藏的气温每年都以0.16摄氏度的速度在增加,远远超过了国家的全球增温量。
冰川也在不断地减少。
高原冰川为当地和下游的饮水、灌溉、水电等生产和生活提供着不可替代的资源服务, 冰川水又能确保河流和流域栖息地的健康。
随着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越发突出,江河源的水资源开始成为科学家和民众所担忧的问题。
根据科学家的推算, 高原上有许多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的小块冰川, 而这些独立的小冰川对气候变化显出更敏感的反应, 并快速消融。
高原冰川消融和退缩的融雪水高峰将会在本世纪初期出现。
青藏高原冻土形成已有万年的历史, 多年冻土是高原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连接地下水和地上植被的生态桥梁。
多年冻土层的上限深度将直接影响草地植被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研究表明, 当多年冻土融化并导致上限深度增加时, 对其表面的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草甸产生巨大影响, 草甸植被覆盖度,生物生产量均呈现明显递减趋势。
因此, 多年冻土不仅是防止沙化的重要生态环节, 更是保障草原植被和牧业发展的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直接导致青藏高原冻土退化或消失, 而且其厚度受到
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 近20年来多年冻土层减薄6米左右, 多年冻土总面积减少约10%。
专家预测, 随着气候变暖的趋势, 青藏高原的冻土继续加速消失, 在未来7年厚度小于10米的冻土将完全消失。
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和退缩不仅给当地的生态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也为下游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青藏高原, 尤其是西藏地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受影响地区, 但该地区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对较少, 这样的特征应成为高原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基础和依据。
目前,世界范围内, 重工业地区把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为策略和目标; 农业地区把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以及开发生物技术等作为适应性措施。
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区, 农业和工业的规模、比重很小,温室气体排放相对有限, 减排的任务不算太重。
西藏牧业产值虽然不高, 但草场面积大、范围广, 加之高原草地对气候极端敏感, 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策略必须把高原草场作为重点因素来考虑。
另外, 必须建立和完善泥石流等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