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选做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经济风险答:又称经营风险,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2、汇率制度答: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3、钉住浮动答: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挂钩或与几国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挂钩,然后随挂钩货币波动而波动。
4、离岸金融中心答:它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种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
5、欧洲货币市场答:是指货币在原发行国领土以外流通、交换、存放、借贷和投资的国际资金市场。
6、国际辛迪加贷款答:是指由不同国家的数家银行联合组成银行团,按照贷款协议所规定的条件,统一向借款人提供巨额中长期贷款的国际贷款模式其传统方式。
7、贴现答: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
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8、国际货币制度答:是指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间发挥其职能作用以及有关国际货币金融问题所确定的原则、协议、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
9、世界银行答:它是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办定》,于1945年12月建立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全称是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
它通过向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战后经济的复兴,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开发资源,从而起到配合IMF贷款的作用。
10、金融危机答: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1、货币危机答:货币危机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货币危机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
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12、银行危机答: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
13、外债危机答: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二、简答题1、简述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经济影响。
答: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经济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从正面效应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有利于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3)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
(4)引发财富效应(5)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负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资本流动会带来外汇风险;(2)国际资本流动会带来利率风险;(3)国际资本流动会给流入国的银行体系带来冲击。
2、简述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答: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的形成,其背后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主要如下:(1)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2)国际范围内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3)产业结构的国际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化(4)投资方式与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5)各国对国际资金流动管制的放松(6)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的调整、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和外资政策的开放。
3、请分析金融危机的传播效应。
答: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三大效应。
“蝴蝶效应”着眼于对立足点的定位,“乘数效应”强调了效果的放大,而“牛鞭效应”预示了传导过程中的变异。
4、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答:导致债务危机的原因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十分复杂。
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6点原因:①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提价导致许多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创纪录的逆差,同时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产油国则出现巨额顺差。
②这些顺差大部分被存入银行用于贷款,或者资金回流。
③受70年代后半期负数实际利率的刺激和被商业信贷人的热情所鼓舞,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股借款热潮。
④许多债务国把借入的资金用于(或错误地用于)扩大消费,或投入那些低收益率的项目中(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
⑤借款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几乎贯穿于整个80年代。
⑥为了消除70年代普遍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发达工业国家采取了放慢经济增长、大幅度提高利率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这使债务国的出口机会大大减少,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债务国的还债能力。
这次债务危机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从各发展中国家内部因素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为了加快增长速度,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举借了大量外债。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借入的外债未能迅速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
从外部因素看,导致债务危机的原因包括:①国际经济环境不利。
8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萧条,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一个原因。
②70年代后期,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国际信贷紧缩、对发展中国家贷款中私人商业贷款过多,也导致80年代的债务危机。
③美国80年代初实行的高利率,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债务危机的爆发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影响。
对此,国际金融机构联合有关国家政府和债权方银行进行了多次对发展中国家债务的重新安排,达成了一些延期支付协议,使危机有所缓和。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对国内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加强了相互间的联合与协调,使危机得到进一步缓和。
5、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危害是什么?答:1.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2.金融衍生品泛滥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失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
在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首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股价惨跌,直接对股市大盘造成冲击。
其次,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再次,这场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
因此,已有学者将这次金融危机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6、如何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答:金融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在金融危机的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金融危机管理预案和程序而直接采取的对策。
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管理是一种最典型的公共产品,从维持金融秩序的能力视角,金融危机管理是政府必须及时地提供的公共产品。
在我国,应当建立以央行首脑为金融危机管理最高指挥官的常态金融危机管理体系,设立“全国金融危机管理指挥部”,统管全国的金融危机处置。
央行各级分支机构也要设立负责金融危机管理的部门,应对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不仅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人们的心理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纵观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与越南爆发金融危机前的表现有些类似。
于是,人们普遍担心,我国的股市和房市这些资产市场会不会出现崩盘,金融危机是不是已经到来,如何去进行识别并加强防范。
这些都属于金融危机管理的范畴,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加强金融危机管理刻不容缓。
7、金融危机国际传染路径有哪些?答:(一)实体经济路径实体经济传染是指通过实体经济关联而达成的危机在国家间的传导和扩散。
其具体形式有: 1.贸易伙伴型传染。
2.竞争对手型传染。
(二)金融路径金融路径传染是指一个国家因宏观经济波动导致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进而导致另一个与其有着密切金融联系国家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从而导致该国爆发危机。
或者虽然另一个国家与其没有密切联系,但基于预期而导致该国爆发危机。
1.金融机构渠道。
2.资本市场渠道。
三、论述题1、评述货币论的主要政策主张。
答:第一,所有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不平衡,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第二,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政府可操纵的是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而货币需求受政府的影响很小,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一般来说,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第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不过,这种作用是暂时的。
货币分析法将国际收支从传统的贸易收支扩大至资本项目,因此对国际收支的分析比较全面,也比较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其次,货币分析法强调了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至少在短期内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
它对于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认识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正确性。
但是,它在以下几个方面遭到了较多批评:一是它在强调货币作用时走上了极端,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而把收入水平、支出水平、贸易条件和其他实物因素看成是次要的;这颠倒了国际经济的因素关系;二是它所讨论的是长期均衡因素,在分析短期或中期的发展动态时受到限制,比如就货币需求函数来说,长期内具有稳定性,但在短期和中期内却很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变化将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这对货币论的结论构成严重威胁。
三是它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由货币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不存在所谓的结构性不平衡,这就难以解释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原因。
四是它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一点受到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批评。